耙:大致与犁产生于同一时代,是水族地区主要的碎土工具。水族耙具极为发达,其所保持的传统成份亦多,最能体现水族稻作农耕文化的特点。在水族地区,耙分水耙和干耙两种。“水耙”亦称“立耙”,是磨碎水田土块的耙具,分单排
齿耙和双排
齿耙两种。
平坝地区由于土壤呈沙质化,多用双
齿耙,劳动功效亦较高;高山半高山地区的水稻土,多为大眼泥或
黄泥等,由于土质粘性大,只能使用单排
齿耙。水族耙具原先
表现为全
木质结构,新
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改为
铁齿木架。“干耙”亦称“地耙”,主要用于刚翻犁过后的干田碎土,或旱地碎土。“干耙”与“水耙”的区别在于耙齿上,水耙耙齿为单排齿或双排齿,而干耙耙齿呈长方阵或正方阵排列。水耙在使用时,主要依靠人力双手将耙齿压入泥水中,而干耙则是人站在耙上,以人的重量将耙齿压入干泥中。干耙的使用季节,主要是水稻收割后,干田翻犁后进行碎土的过程,碎土过后,人们便在干田中种植小麦或油菜等小季作物。在榕江县的计划一带水族地区,还使用石耙,即在一米多长的圆状石条两端,用两根野藤
绳索捆住石条两头,野藤的另一端捆上一
弧形木棒,以人力或畜力牵引石条在水田中来回拉动,将
泥土拉松拉烂,达到犁耙的效果。因之,石耙亦可称石犁,其劳作方式
表现为犁耙一体,一石二鸟。水族地区耙类工具最多的是从江县的摆亥地区。其耙具的种类有木耙、铁耙、石耙、船耙和
踏板五种。木耙与铁耙的形制一样,区别只是木、竹齿和
铁齿,这二者主要以畜力牵引为主;石耙与榕江县计划一带的石耙相同;船耙是用木块制成1米左右的“小船”,船底安上竹或木齿,“船”内填入
泥土或装上石块以增加重量,以人力拉动“小船”在田中来回转动,代之以耙;
踏板用四根小木排列成一个
长方形,两端用绳子系紧,人脚踏于板上,右手提绳右脚抬,左手提绳左脚抬,一步一步地在田中走动,以达到碎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