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知识图谱
历史源流
鲁锦
斜织机历史
演变过程
从出土文物看,
斜织机
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到汉代推广使用。目前发现刻有
斜织机
的画像石共有九块,其中有四块是在鲁西南发现的:
山东
滕县的宏道院和龙阳店;
山东
嘉样县
武梁祠
;
山东
肥城
西北孝堂山郭巨祠:
山东
济宁晋阳出慈云寺。这些画像石不但是研究
斜织机
的珍贵
史料
,而且
斜织机
做为图案装饰,也可以看出,当时鲁西南
纺织业
已经普遍采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这种
斜织机
,鲁西南地区
纺织业
的发达和
织造
工具的先进由此可见一斑。
-《千年齐鲁文化遗存_鲁锦文化艺术及工艺研究》任雪玲
鲁锦
斜织机历史
传统工艺
鲁锦的
织机
为
木制
立式
织机
,与
山东
汉代
石刻
中脚踏
提综
斜织机
相比,它已经形成固定的交织综与提花综,在
中原
各省普遍流行。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在手
提综
开口
(原始
腰机
即属此类
织机
)的基础上,发明了脚踏
提综
开口
的
踏板
织机
,因
织机
的
经面
与水平
机座
呈50°-60°的倾角,故又称“
斜织机
”。
斜织机
在我国汉代已普遍推广,在
中原
农村较富裕的家庭中,
大都
使用这种结构基本定型的
斜织机
。与构造简单的原始
腰机
不同,
斜织机
是一种配备有杼、
经轴
、卷轴、
综片
(
织机
上带着
经线
上下分开形成
梭口
的
装置
)、
踏板
和
机架
的完整
织机
。它采用物理学上的扛杆原理,用脚
踏板
来控制
综片
的升降,使
经纱
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三角形
开口
,以
织造
平纹
织物
。汉代
斜织机
最主要的类型是中轴式
斜织机
,
织机
的两个
踏板
均用绳子或
木杆
与一根中轴相连,再由中轴来控制
综片
开口
。
斜织机
采用脚踏
提综
开口
装置
,将
织工
的双手解脱出来,专门从事
引纬
和
打纬
的工作,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促进了
引纬
、
打纬
工具的进一步革新。配置花样时从穿综开始,所以妇女们很重视穿综技术,喜欢收集各种样底。
织机
的
定幅筘
(俗称“
机柱
”)由竹片制成,它决定着
经纱
的
幅宽
和方向定位。
定幅筘
的
打纬
力度决定
织物
的平整度、均匀度。此外有
机头
、布头轴、压纱棒、吊综用的“屋花子”和梭板等主要部件。
织工
坐在机板上,双脚踩动
机头
,双手
投梭
,进行有节奏的
织造
。
-《中国鲁锦》王大海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