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民间
刺绣自形成后,即在满族民间广为流传。清代以来,无论是
皇宫高宅,还是农家小院,都有满族妇女飞针走线、伏案
刺绣的身影。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机械生产取代了手工工艺,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对物质文明需求的急剧变化,使得带有农业社会传统风俗的满族手工
刺绣工艺逐渐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危机。在东北地区,许多四五十岁的满族妇女都会些
刺绣手艺,这是自古传下来的传统技能,也是过去满族妇女所必备的针线活手艺。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
黑龙江省的五常、
阿城、宁安、黑河、富裕、克东等满族聚居地区,每个满族家庭都保存有许多满族民间
刺绣作品,如枕头顶、
肚兜、幔帐帘等,其上绣制各种各样的图案,花样繁多,五光十色,或
古朴,或花哨,或写实,或虚拟,内容丰富,寓意广泛。在历史上,满族民间
刺绣的手艺既继承了
中原四大名绣的优点,又发挥了本民族风俗的长处,很有特色,只不过由于东北地区的经济水平不发达,加之
地广人稀,满族民间
刺绣没有形成规模,渐渐地便零散发展下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
黑龙江省的满族聚居地区除了极少数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外,已经很少有人会满族
刺绣了。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过去满族民间
刺绣并没有一个相应的研究和开发机构对流失于民间的满族民间
刺绣绝技加以系统保护、利用和开发,致使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的满族民间
刺绣技艺濒临失传,满族民间
刺绣艺人后继乏人,如果再不重视其挖掘和传承,不久就会逐渐消亡,这将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