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初,
中国丝绸博物馆主持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浙江科技学院团队参与其中,承担了项目的子课题——“纺织品
文物实物分析(
纹样提取)”。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划分,我们承担的课题研究对象为传统民间小件绣品,重点在于梳理民间绣品外在的
美感属性,剖析其内在的造物精神、审美价值等文化内涵。博物馆收藏和学界,
向来比较重视宫廷庙堂
刺绣和文人
书斋刺绣两类绣品,而忽视民间乡野绣品的收藏,这就为实物资料的收集带来了难度。课题组在持续3年的查找下,收录了1000多件民间小件绣品馆藏
文物和
传世作品的资料,主要为明清时期的绣品,品类比较庞杂,有
肚兜、
云肩、
挽袖、假领、
帽子、
枕顶、
荷包、
香囊、扇袋、镜心等多个品种。对此我们进行了实物分类、采集与提取,继而解读其工艺技法、造型结构、
色彩组织、艺术风格等基本信息,建立资料卡;再从审美角度出发,选择典型性
纹样300幅,结合平面
绘图软件对图案进行提取、绘制和复原整理,构建小件绣品
纹样数字信息库。在此基础上,䌷绎
纹样视觉要素的演变规律,尝试将绣品置于历史的经度和文化的纬度中还原其生成的脉络,以绣品的品类和功能特征为脉络,剖析传统手工艺的造物意念、造物手段和造物
寄寓,借此探讨其承载的审美生命力及其作为民族符号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