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
越南瑶族绝大多数从事山地刀耕火种农业,旱谷、玉米生产受干旱、洪水、虫灾、兽害的影响,产量低,而且随地力下降,产量也下降。以宣光省安山县中山乡赵进才家为例,1939年,他开发山地5公顷,播下1200公斤谷种,
收获约10500-12000公斤,平均每公顷2400公斤,第二年这块地面积减少到四五公顷,只能播180公斤种子,
收获8400-9600公斤,每公顷约2000公斤,第三年面积减少到3公顷,播下120公斤种子,收成4500公斤,每公顷1500公斤。这种打折扣的山地生产,逼迫人们
费工夫去寻找新耕地,游耕游居成了必然现象。山阳县凹朴乡盘文达属谷门瑶,1970年时58岁,一生迁居13次。纳夯县永安乡军垄龟寨盘金贵属大板瑶,1970年时37岁,已迁居8次。每次迁居都得盖房子,
费工费时,有些
财产不能随身携带,又不能卖出去,猪鸡大大小小都杀掉,影响生产生活。游耕生活不稳定,饱一餐、饿一顿,天灾年景歉收吃野菜充饥,缺穿少盖,饥寒交迫,疾病多发,人民生活困顿。八月革命胜利,尤其是抗法战争胜利后,随着水田生产的发展,
瑶族定耕定居增多,生活有所改善。但瑶区水田多半是由坡地改造而成的梯田,尽管
瑶族人根据水田耕作的需要,购置犁、耙等农具,修建水渠,更换生产节令,注意改进耕作技术,但由于这些水田土质欠肥沃,有的地方水利设施少,受旱涝威胁,有的地方水田泥多水深,或石子、
石头多,耕牛无法耙,只能驱牛下田踩泥,每公顷产量只有28担,约合1000公斤。人民生活水平是较低的。但到1988年革新开放后,允许私人承包经营土地等项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定耕定居,促进了水田生产的发展。根据近年调査,在实现了定耕定居的
瑶族地区,人们普遍种植水稻,并推广高产良种,一年两造生产已走上
轨道,
稻谷产量大幅增长,人们即使不毁林开垦也有了足够的粮食,而且还有余粮来发展其他产业,增加家庭收入,个别地方的瑶人开始走向富裕,买上了汽车、机器进行生产。广宁省有
瑶族38680人,80%实现定耕定居。该省广河县广锋乡有
瑶族(青衣瑶)90户558人,他们原居住在广德乡,
世代耕种坡地为生。1978年才开始种田,1985年搬到广锋乡,发展水田生产。1995年有35公顷一年两造的水田种水稻,还有43公顷坡地种杂粮。双季稻每季每公顷收成达到23至26担
稻谷。每户每人
每月粮食25公斤到30公斤。人均收入12600盾。发展养殖林和林业,下海打鱼,人均收入增加,全乡有300多辆自行车,2辆摩托车,约90%的家庭有收音机或收录机,10多户有电视,80户有小型发电机,100%的人家庭盖了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