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
木版年画兴于明代中后期。当时,乡人中有
美术和
雕刻爱好者发现附近村庄盛产的杜梨木,
木质细腻坚硬,适于
雕刻,因之试刻了门神、灶王印卖,颇受其益。后增
钟馗、天师、
月亮图等神马在年节出售,以维持生计,这是最初的杨柳青
木版年画,或杨柳青
木版年画的前身。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出现
套色木刻,改用
白纸,用朱、绿、黄、黑等颜色套印,并加简单涂色的画幅,形成今天杨柳青
木版年画的雏形。清康熙、乾隆年间杨柳青年画销售范围渐渐扩大。此期,“戴廉增画店”开始雇徒工、请
画师、出样、雕版、印刷,有了明确的分工和工序,还培养一批妇女,在年画人物面部进行敷粉、描眉、
点唇,按墨线重勾耳、目、口、鼻,并用
铅粉或用
描金加绘衣饰花纹图案,使画面鲜明典雅、
丰满匀称,且题材品种不断增加。各家作坊纷纷效仿,年画艺术日臻完美。由于获得人民的喜爱,产销两旺,又把耗时
费工的
手绘工序,扩大到镇南古佛寺、炒米店等地,遍布36村,便有了“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美传,形成了以杨柳青为中心的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