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明末清初,战争频繁、杀伐过甚、人口稀少。清初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注意发展生产,重视人口的增长;人民群众同样渴望生儿育女、人财两旺。“多子多福”已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的共同愿望。杨家埠年画抓住了这种思想潮流,
创造出一大批有关抚育儿女、鼓励农工、发财致富之类的
吉庆祥瑞的作品,丰富了杨家埠年画的内容。如门画中出现了完全脱离
迷信色彩的“美人条”与“站
童子”(后改称为“金
童子”),让美女、娃娃占领了房门的门扉。题目多为“
麒麟送子”,“鹿鹤同春”、“喜报三元”、“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这些作品形象
美丽、稚率可亲。炕头画中又新创“毛方子”、“方贡笺”。作品有《年年有鱼》《
榴开百子》、《
五福捧寿》等,画上又白又胖的大娃娃十分可爱。对
后世影响较大的作品还有《摇钱树》和《博古四条屏》等。对于已有的年画产品如灶王图,在翻刻过程中,进行了大的修改,有的加进
吉庆画的内容,使这些神像年画与过去宗教画的形式进一步拉开了距离,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更加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