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一式服饰主要分布在台江县革一、大塘、台盘和凯里市凯棠、翁项等乡镇。妇女头包宽约10厘米、长约3米的
藏青色土布,并在巾的一边顺边折成重叠的三道边,全帕折成宽6厘米左右,发不打髻,有的用网子套上,盘于头顶偏后即把头帕包住,从上而下又再向上缠绕,包好后约有10厘米高,有的头帕外方还打上一层网套。帕外端常绣有3厘米宽的花饰,并附上长约7厘米的彩色丝穗。现在青年女子便装则多用从市场买来的毛巾替代。盛装不包头帕,插银簪、银簪、戴银冠,耳佩
大花银环或
梅花形
耳环。上为大领交襟半体衣,长盖臀。衣料多为自家织的布,然后染绛色,现在多为买来的绸缎,粗布挂里。衣的
前襟略长于后摆,穿时交襟拉齐。
袖子宽大有花纹,穿时袖口挽折,向外折起,露出
蓝色底边,绣饰主要分布在
衣领、
前襟、两袖处,后背有大面积绣饰。衣
前襟的装饰是一条宽约10厘米的
织花或
刺绣花带,堆花与
打籽绣为该式的工艺特色。
色彩主要以明亮的暖色调为主,有梅
红色,
粉红色、大
红色、
橘红色、
蓝色等颜色。绣饰纹案有竖条、实心圆点、钩状图案等一些线条简单的
几何图案,两袖都为竖条状、点状、
蝴蝶纹饰,对称分布。一直延伸向后背绕过
衣领,领向后倾斜。常服穿素裙,盛装穿裙脚有一圈约7厘米宽的
织花饰边的多褶花裙,裙长过小腿肚。
裙子:
百褶裙,由裙腰、
裙身、
裙摆组成。裙腰是用藏
蓝色土布面料制成,起固定
裙身的
细褶和系腰的作用。
裙身为草
绿色,
裙摆由
织锦和绣饰组成。将
裙身和
裙摆缝好之后,折好
细褶。
裙子的褶皱是将当地一种叫白芨的
植物的汁涂抹在
裙子上,上面压上重物而形成。然后用四根粗线穿过
细褶裙拉紧使细折叠紧固定,再将
裙子上部的裙腰连缝即成
百褶裙。
裙子和
上衣的草
绿色是用一种叫做“刀阿叶”的
植物叶子染成,再用水煮,这样可以保证衣服不宜掉色。
裙子前面有
棕色绸锻面料的
围腰,前后两片,一般都是去集市上买来面料,前面装饰整块
织锦,上面有三角形、
菱形、
十字形等多种
几何图案。冬季裹腿,腿巾
藏青色。革一式盛装银饰为苗装中最多的服饰之一。头饰有银冠、银角、
耳环,项饰有麻花式
项圈、
戒指项圈、月形垂铃围圈及银衣片、手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