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前代相同,在年画发展道路上,
创造了如此业绩的艺人,这一时期也是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据传,这时有个杨芳(公元1806——1890)
创作了《包公上任》。画中
题诗:“圣上宋朝廷,出旨请包公,正然割大麦,神仙来助工,
一品宰相坐,富贵万万冬。”它摆脱了一般
小说与
戏曲“包公判案”的场面,画了正在割大麦的农民的形象,突出了这位清官的出身。这种构思,既
表现了农民对这位清官的崇敬心情,也老达了农民渴望有日高登,做一位为国为民除暴安良的清正之官的思想。这件作品
表现手法不落俗套。它选取“收麦如救火”这个农村最忙、最紧张的特定环境,宋朝廷颁旨来请,包公迟疑不定;天官助工,帮助他家抢收抢种。它把现实生活与传奇想象揉合在一起,将朝廷起用包公急如救火,包公毅然出任为国除奸、为民除害,出自天意,合于人愿,形象地
表现在画面上。这件作品出现在
中国末代封建王朝走向衰落的道光年间,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意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杨毓玕。《杨氏宗谱》中记:“毓玕,字竹溪,平生工画嗜诗,家藏尚存其迹,
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二月生……”但是,现在走遍全村查访,他的作品和艺术活动全无踪迹。诸如此类创立和发展了杨家埠
木版年画的各代民间艺术大师,除了作为一个群体形象留下大景作品外、他们的名字、艺术活动和逸事传闻,全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