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年画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处处反映着广府的
民俗世相和
民俗心态。在
佛山盛行的“出秋色”游艺活动中,舞龙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有“无龙不成秋色”之谚。随着清中叶
佛山扎作业的兴盛,舞龙活动更为活跃,有草龙,火龙,
金龙,纱龙之分,是
佛山最具特色的
民俗活动。年画《舞
金龙》就是对这一
民俗世相的艺术反映,画面上,拿旗牌的,举帅旗的,耍龙珠的,敲锣打鼓的各显其技,它生动,形象地记录了
佛山历史上民间舞龙游艺活动的盛况。清初以来,
佛山在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放纸鹞的习俗,人们认为放纸鹞可把灾难和病痛放飞,古代
佛山有专门的民间组织“放鹞会”。年画《放纸鹞》绘画了一群天真活泼的
孩童在春和景明之日放纸鹞玩耍嘻乐的情景,将此时民间放纸鹞活动情况生动形象地定格在年画作品上。鱼灯是一种富于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为
佛山秋色的一个重要表演形式,盛行于清代,
顺德大良每年还举办“鱼灯会”以喻庆丰收。
佛山的正月上元开灯宴,八月十五竖
中秋,神诞建醮,嫁娶迎亲,无不大量采用独具地方特色的鱼灯,民间有诗云:”履端六月趁墟期,灯市繁华色色奇。最羡鱼灯成比目,树头花底缀双枝”,年画《鱼灯童子》即寓意
年年有余,象征
子孙幸福
吉祥,
佛山又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明清时期武馆林立,民间尚武之风颇盛,蔡李佛拳、咏春拳、洪拳名噪一时,成就了张炎、梁赞、黄飞鸿等一代
名家,受尚武氛围的彩响,不少年画艺人同时也是武术爱好者,年画《比武》即是
佛山武术文化对年画影响的结果,而在“万般皆下品,惟有
读书高”的封建社会,一旦高中状元,就等于开启了通往
仕途的道路,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许多年画把这一时刻的程式道具、人物情态、情景物品等都描绘得非常形象和细致,《状元及第》
刻画的就是封建社会一青年高中状元衣锦还乡的场景,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独特的
民俗世相,表达了大众的美好愿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