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
法国启蒙时期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谈到的,工艺的用处最大,它通过手脑合力工作,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它是人类职业中最古老最神圣的教育方法之一。
侗族人以勤劳和聪慧为美,把姑娘纯熟精湛的
织绣技艺视作她的“家教”,把绚丽精致的服饰、日用品,
构图巧妙的
纹饰视为是她们展示人品和能力的凭借。
侗族民歌《夸
新娘》中唱道:“你家姑娘好聪明,脚勤手巧脑又灵;对待老的多孝敬,对待少的言语多;手上活路般般会,
纺纱织布样样精;绣凤绣得凤展翅,绣龙绣得龙腾云;操持家务是里手,周围[口栾]转都有名。”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
侗族的
织绣品才如此丰富多彩,作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它们除实用的第一功能外,又是
侗族人民生活中最美好的装饰品。奇妙的造型中沉淀着
千百年的文化家底,和谐的
色彩间闪现着数代人智慧的灵光,各种
纹样的
侗锦和
刺绣装饰在服饰和背带上,使
侗族人民的审美物象由一般的自然性升华到艺术的创造性。艺术大师罗丹说:“艺术就是
情感。”美由情而生,情依美而存,在此种心情下,
侗族姑娘们才会花大半的青春时光来制作各种服装用品,
侗族母亲们才会把母爱一针一线密密地绣满她的背带,她们知道,当这些凝结着心血的作品由自己或亲人穿戴起来时,将成为最好的装饰,将给每一个观赏者以美的享受。背带上层层的
花形堆叠映衬,居中的混沌花成为组花的花心,一层粉、一层绿的
花瓣上绣满了
凤鸟、
蝴蝶、益兽,生命树上
花蕾绽放、果实累累——母亲塑造了一个百花盛开、
蜂蝶齐至的美妙世界,满载着
吉祥美好的愿望。当母亲用这样的背带盖为孩子遮阳挡雨时,人们的目光会情不自禁的被吸引,谁又能不赞叹这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