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述,晋时
长江南北都有
瑶族先民。居住在
长江北岸的有奴、沔中蛮、山蛮、沮、漳蛮。这些蛮族在
中原大乱、饥疫不断情境下,部分被融合于其他民族,大部分被逼至“荆河”,后又迁至沮、漳流域,统称为沮、漳蛮。漂洋过海的
瑶族先民很可能就是沮、漳蛮的一部分。其理由是:第一,《宋书·
州郡志》卷三载武宁郡“晋安帝
隆安五年(401年),桓玄以沮、漳降蛮主。”《
资治通鉴·晋纪》亦载:“桓玄通过武力平荆、
雍州,晋王朝乃诏加桓玄管都荆司、雍七州、后
将军、荆州刺史、假节,进都八州及杨、豫八郡,复领江州刺史。”为巩固其统治,“移沮、漳二千户于
江南,立武宁郡。”第二,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请的船工是疍民。《盘王大歌·放猎狗》唱到:“船成了,疍家
师傅来试船,又请大哥(疍家)来指点,踏上船头船自行。……船下水,又请疍家岀来撑。……管家使船不用桨,不用竹篙船自行。”疍家即蜒人。《赤雅》卷上:“蜒人神宫画蛇以祭,自
云龙种,浮家泛宅,或住水浒,或住水栏,
捕鱼而食……能辨水色,知龙所在。”
瑶族先民长期住在深山菁林之中刀耕火种,不习水性,更不会造船、撑船,漂洋过海谈何容易,因此他们请了习水性、会撑船的蜒家大哥帮忙。这说明
瑶族先民与蜒家关系密切。这种密切关系的建立正是晋时
瑶族先民与蜒人杂居的结果。史称“蛮蜒”或“夷蜒”。《
南齐书·周郡志下》:晋“桓温平蜀,治
江陵,以临沮西界,水陆纡险,行径裁通,南通巴巫,东南出州治,道带蛮疍,田土肥美,立为汶阳郡,以处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