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对死者尸体处理的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尸体销毁,如火葬;一种是把尸体尽量保存,如岩葬、树葬、土葬。前者认为只有
早日销毁尸体,
灵魂才能尽快到达阴间,
早日与
祖先灵魂团聚。后者则认为只有尽可能长久地保护尸体,才使
灵魂有所依托。究其根源,都是
灵魂崇拜的观念在起作用。人们认为人死后,
灵魂依然存在,它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对活人起危害和保护的作用。为了使活人生活
安宁,人们便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经济条件,用各种不同的葬式来讨好死者的亡灵。火葬
瑶族历史上实行过火葬,至今仍有遗俗。直到现在,
广西大瑶山一带的茶山瑶仍流行火葬。人死殓尸入棺,抬到离村一二公里外的山坡上,置干柴于棺下,请道公作法祭神后即放火焚棺。待棺木与尸体化为灰烬,死者亲属就把死者的头颅、胸、
四肢等部位的骨灰各捡一些装入一陶罐中,然后择地而葬。其余的骨灰,则在火葬处就地掩埋。云南省勐腊蓝靛瑶,人死殓尸入棺,抬到墓地后,置于干柴堆上焚化。火化后的第三天早上,由道公领死者的儿子到火化处拾骨灰,装入陶罐后埋在火化场地的中心,然后垒一坟丘,以石砌门。麻栗坡、西畴、马关一带的蓝靛瑶,将死者灵柩抬到坟地后,请道公为死者念经超度,然后由道公点火烧棺,众人回家,3天后再去拾骨灰于陶罐内。富宁县部分
瑶族,先将灵柩抬到离村数百米处,由道公选择风水好的地方,搭草棚将灵柩放置入内,二三年后再请道公主持祭仪,将灵柩火化。再由道公领死者亲属捡骨灰,装入陶罐,就近掘墓安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类火葬已包含有土葬的含义,应是由火葬向土葬演变的过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