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衣着服饰,历史以来变化较大,主要分为清“改土归流”前后及新
中国解放前后几大阶段。土家先民长于纺织
织造,《
后汉书》就记载有:“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
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据清《永顺府志》卷十记载:“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
衣裙尽绣
花边。”“土民散处山谷间,男女
短衣跣足,以布裹头,服斑斓之衣……喜垂耳圈,两耳累累然,又有
项圈手圈。”正是因为土家人男女皆喜斑斓
花衣之特性,头帕
衣裙尽要
花边,所以这独特的审美情趣及实用需求大大促进了土家纺织
印染,
刺绣挑花的发展和
土家织锦的进步,而
土家织锦是当时“
五色斑衣”的主导
织物。特别是“数纱花”一类的
织锦,多以
平纹组织为主,纱较细,断纬起花后的整体不厚,基本与粗家机布差不多,工艺相对比较简单,工时合算,适合制衣成形。据1998年10月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永顺土司王故地老司城的考古发掘,明代土司王的古墓中首次发现八块人物造像砖雕。砖雕每块长40厘米,宽30厘米,四周为
卷云纹,整体为一幅“八人会奏图”。雕像中的人物动态生动,吹奏各异,乐队中全为
男性,从他们的衣着上可以清楚看到古人的服饰结构和型制。他们上身为
麻布短衣,
交领窄袖,两袖饰有
花边……檐子走线,对扣。
短衣下遮八幅
罗裙,前后各四块组成,每块接缝明显留线,
罗裙拖地,
土家族古老的服饰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