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先民长期居于山里,又无帆船,他们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呢?一方面是客观的地势给他们
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云泽,其地势是北高南低,其水可顺流至洞庭湖即梦泽。而梦泽即洞庭湖地势则是西南向东南倾斜,二者地势均有利
瑶族先民“漂洋”。汪松桂先生在《龙窖山
瑶族与“漂洋过海”》一文中说:秦汉以降,
长江荆州段从
湖北枝城到岳阳城陵矶,由于诸多的地理原因,出现荆江四口涌入洞庭湖,即松滋口入湖者为松滋河,太平口入湖者为虎
渡河,藕池口入湖者为藕池河(分三支),调弦口入湖者为华容河,这些河流水均注入洞庭湖,也给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
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是
瑶族先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选择了最恰当的漂流时间。《盘王大歌》唱到:“八月十五苦不尽,瑶人来到大海边。”《游愿歌》亦唱到:“不唱了,芦花开时扎大排,扎得大排撑过海,游愿还归师公来。”“八月十五”、“芦花开时”,正是河水猛涨之时,用现代语言来说,正是秋汛期。此时,江(
长江)、汉(汉水)和洞庭湖互相吞吐,江、汉之水倒灌入洞庭湖,形成“
平湖一望水连天”的格局。李东明在《新筑永济堤记》中云:“每夏、
秋季,洞庭、江、汉与湖合,浩荡掀波,茫无畔涯。”正有利于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按上述推之,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的起点应该是沮漳河口的今枝城县境内,因为
长江荆州段正好在枝城境内。有意思的是时隔三百多年后,唐朝大诗人
杜甫也是沿着这一路线从今
湖北公安县东北“漂洋过海”来到巴陵(今岳阳)的。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证明这是从北往南最便捷的一条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