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
木版年画是
湖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遥相呼应。然而,其发展境况却远逊于杨柳青、桃花坞等其他地区年画。据天津市西青区文广局2014年统计,杨柳青镇内的年画生产作坊和销售店铺共计69家,其中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有10家左右,年画衍生品有6大类近120个品种,年销售额3700余万元,年画作品以外事礼品、文化展示、公司团购、
拍卖收藏等形式远播海内外。走在明清街上感受到的是一片热闹,年画作坊、
剪纸作坊、泥人作坊一家挨着一家,似乎又回到了清乾隆、
嘉庆年间“家家点染,户户
丹青”的景象。源于宋代,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的
苏州桃花坞年画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2001年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引企入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聘请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房志达等老师,开设年画研修班,遴选有志于从事
非遗传承的学生加以培养,如今已形成4代共8位
传人的人才格局。此外,学校还把
非遗元素融入广告设计、陶艺、服装设计、装饰艺术等多个专业中,将在教学中迸发的
创意和灵感反哺到年画社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其创新作品在各大
木版年画展中频繁亮相,广受好评,并于2019年6月14日,受邀在
摩洛哥马拉喀什市政厅举办了《
苏州桃花坞年画展》。
苏州桃花坞年画影响力远播海内外,作品为大英博物馆等众多知名博物馆收藏,年销售额逐年递增,已经能够维持正常的传承与发展。再如
山东杨家埠
木版年画,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们的年画艺人就开始通过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改变为年画发展寻找新空间、寻找潜在消费群,甚至重新定位杨家埠村
木版年画,积极探寻自救与发展的道路。随着不断创新思路,杨家埠村
木版年画的制作为当地人带来了颇为丰厚的回报,村里年收入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大有人在。杨家埠村现在学习年画手艺的人每年以300-400人的速度急速增加,为了满足大家对这项
技艺的学习意愿,区委区政府同时还开办了培训班,每一期都能招收到上百名学员。纵观它们的发展,文化遗产的创新是年画延续其传统
技艺生命的主要动力。老河口
木版年画曾在明清时期有过辉煌,但在抗战前后便逐渐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