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宋之后,经过元、明和清初数百年几次大迁徙,苗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
贵州东南部和
湖南西南部以及
云南、
广西、
四川、
海南等偏远山区,也有部分苗族迁入
越南等
东南亚国家。现代意义上的苗族
刺绣,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苗族服装上的装饰
纹样。此时,苗绣已不再是达官贵人的私有产物,而已流传民间,出现繁荣景象。有关苗族
绣花的文献记载也增多,如《隋书•
地理志》载:“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诸蛮本其所出,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明万历年间
郭子章《黔记》记载:黎平等地苗族妇女服饰在衣裙之上,还要“加布一幅,
刺绣垂之”;清
乾隆初年《永顺府志》(卷一)记载:“苗族人民性喜彩衣,能织纫,有苗巾,
苗锦之属”;
乾隆初段汝霖《楚南苗志》(卷四)载:“苗妇包四寸宽青
手帕,左右皆
绣花,裙用
花布,青红相间,绣
团花为饰”;
乾隆《
湖南通志》(卷四十九)载:
湘西苗族人民妇女衣服“
绣花卉为饰”;李宗昉《黔记》载:都匀、八寨等地“黑苗”女子“胸前
锦绣一方护之”;《
云南通志•种人四》载:
云南昭通、东川、曲靖等地苗女“系
绣花布裙”,“妇人绣巾高顶”;《粤西诸蛮图记》载:“怀远苗,男女服以青布
绣花,极
工巧,”“头以布裹,或绣或素”。“跳月”时,“女抛绣笼”。由此可见,苗族服装
绣花已得到普及,
绣花工艺流行地区也非常广泛。不论“生苗”“黑苗”,不论
湖南还是
贵州,苗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穿五彩绣衣,只是
纹样、服饰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