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冠香行店内并无
木版门神的存货,所以我对陈光所言只得暂采保留态度,待日后慢慢查证。我当下
立刻预订大小
木版门神数对,并委托吴秀华教授于
农历年前代为取画。为确认陈老板完全明白我所想要找寻的“
木版年画”该有的样子,我也特别将平板
计算机内一些
佛山年画的照片(多是我在冯氏作坊与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所购得的门画)给他过目。没想到我尚未介绍,他
立刻说:“这些门神都不是
香港做的!”他如此绝对的看法与响应令我诧异,因为民间
木版年画的某些产区,彼此之间有相当类同的
风格表观,这种类伺性有的来自封闭或邻近区域内的交互影响,如豫北的
安阳、
滑县、濮阳,或天律的杨柳青、东丰台;另也有移民所带来的原籍地年画形式,如
闽南的
漳州、
泉州年画在清代的台南米街落土生根。上述几大产区内的各地的年画,若仔细进行
风格分析还是有些许差异性的,但陈光并非年画艺人或研究者,从访谈中可以得知他根本不知道
佛山为年画产地,而他作为批年画来贩卖的
零售商,竟然能
一眼就判断出“这些(
佛山)门神并非出自
香港”;相反地,我一见到屏山民宅大门上的门神,就认定艺术形式出自
佛山系统无疑。他与我在观看上的落差,使我意识到陈光的判断背后应当有长期累积且根深蒂固的视觉经验在支撑。经他进一步解释,
香港出产的门神,在
武将衣袍的
套色上,黄与绿的配比较明显,
色彩也较为鲜艳。至于
佛山冯氏所
印制的门神,色系上整体偏红偏暖。日后我仔细比对,发现确实无论是冯氏的门神原作,或
书籍画册上
印制的清代
佛山门神,至少在
黄色的使用上,都不如
香港门神那么凸显(很多甚至没有套印
黄色);然而线版部分则大同小异,从以上的考察经验,我基本认为
香港新界的门神属于
佛山年画的一个支流,其样式较少,生产的作坊也有限,至于
色彩上强调
黄绿互衬的特点,可能是长期发展所演变出的地方性
风格,或者也可能是原产地
佛山曾经出现却消失的一种类型,最终在
香港新界流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