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强年画的兴起年代,因为缺少文献记载,目前还很难讲清。但它的产生绝非偶然,自有多方面的因素。有些片断零散的
史料和传说,尚可作为探讨的依据。一则传说是明初该县杨齐居村人杨老公(
太监)曾回乡在南关开设纸坊,供应人们新年贴对联的
红纸,以后发展为
刷印“
五色纸”。又有传说谓武强的门神样子是宫里传出来的。按:明代
永乐十八年始将都城由南京迁到
北京,因此,杨老公的纸坊开业最早不会超过14世纪中叶,“
五色纸”可解释为
木版套印年画。武强的门神式样从宫里传出未必可信,但早期受到
京都门神式样影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武强北距
北京仅有249公里之遥,商旅往来颇为方便,
北京在
辽金时即有相当规模的雕版印刷,明代正阳门外有刻印通俗小说
戏曲的
书店,其
插图非常精美,新年的节令画也在民间流行,因此不可忽视
京都文化对武强的影响。武强境内有诸多水系通过,由漳河、滹沱河往东北可达静海和
天津。武强年画与杨柳青镇的年画业联系颇为密切,武强有不少
刻工去该地谋生,有的将画版、画样带回本县,武强人甚至把画店开到杨柳青南乡和
天津市,彼此相互交流,对武强年画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另外影响武强的还有晋南年画的雕版印刷,明代初年有大批移民到武强,经营年画的范氏即从山西迁来。因此探讨武强年画的发展不可忽视晋南文化的影响。武强旧城建于五代后周,但在宋金以后屡毁于战乱和水患,明成化年间重加整修,设东、西、南、北四门,城内有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和十数条小巷,商号设立于大街两旁,
嘉靖年间建崇圣祠,修城府馆,清乾隆时又在县城建彰善坊,创书院,修养济院。此时武强属深州,其县城颇具一定规模,城门外称关,分东西南北四方位,大约也在此时,南关成为武强年画生产中心和主要集散地。从这些传说和零碎迹象中隐隐可见武强年画业发展的影子。全国一般的年画产地也大多兴于明代而盛于清朝中期。武强年画早期作品皆已湮没不存,志书对武强年画亦无记载,从民间年画整体的发展情况,结合武强县城及该县明初移民后经济文化才获得较大发展的历史思考,其年画业之兴起恐难超过明代。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待于发现更确切的
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