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知识图谱
历史源流
历史演变
我国
刺绣
针法
历史悠久,羌族
刺绣
既继承了传统
针法
丰富而又严谨的特点,又体现了本民族
刺绣
针法
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我国
刺绣
起始于殷商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从出土的
殷商妇好墓
铜觯上黏附着的
丝绸
绣片残迹可看出,其绣纹是用
锁绣
针法
绣成。
锁绣
是我国最古老的
刺绣
针法
,至今羌族民间仍保留着这种
针法
,并在此基础上演变出多种
锁绣
针法
而成为
羌绣
的一大特点。其他
刺绣
针法
还有光洁亮丽的平针绣、层次丰富的
参针绣
、别具一格的压针绣和眉毛花、如锦似缎的纳纱绣、大气整体的
补花绣
、装饰精巧的
十字绣
、灵活流畅的“
编针绣
”、简练精致的牵花绣、工整朴素的缉针绣、行云流水的云子花、神秘特异的
织花带
。现分别介绍于后:
-《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钟茂兰、范欣、范朴
织物品种
土家族织锦
织花带
传统工艺
织花
带是一种彩色丝棉线
牵经
的经花
织物
,一般每条花带上多以一种或两种对称连续
纹样
表现
,而且出现明显的跨纬浮经现象。
湘西
苗族、
土家族
织造
多利用花带机的叉型
木架
完成,架上装轴卷经,用一种称为“连排”(苗语)的牛骨刀挑纱
打纬
即成。其“
经线
分
单经
和束经两种,苗语称
单经
为“禾闹”,称束经为“禾秋”。
单经
只有1根,束经有3根。编带时,
单经
与
纬线
同色,做带底;束经用
彩线
织花
纹。
-《湖湘织锦》汪为义_田顺新_田大年
基本介绍
概述
至
近代
,“
毪子
”的制作方法与
古羌人
已有所不同。每只羊一年剪毛一至两次,每次可得五六两,然后用
纺锤
吊线
,再用踞织的方法
编织
出
毪子
,五六天就可织出一件
毪衫
所用的料(参见1952年西南民族学院民研所《羌族调查材料》)。在
茂县
松坪沟
一带,现在还随处可见羌族妇女一边走路一边举着两手
纺捻
毛线
,为家人准备织
毪子
、
绑腿
或
织花带
等所需要的材料。
-《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钟茂兰、范欣、范朴
概述
羌族
织花带
中有五十多种图形,据当地羌族人介绍,这些图形就是羌族最早的文字,其中,又以
万字纹
为基础组织的图形最多。因此,羌族妇女衡量
织带
进度的标准为织了几个“万”字。在距今有五六千年历史的
甘肃
、
青海
等地
彩陶
饰纹
中,就有
万字纹
的出现,这些地区恰好是
古羌人
繁衍生息的地方。神奇的
纹样
赋予了
织花带
无以比拟的力量,它被认为可以
驱邪
避凶
,将它搭在
病者
床上可使之早愈;女子出嫁时须用
织花带
捆扎嫁妆,才能保持圣洁免于受玷污;它还可作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系在腰间。
-《羌族刺绣图案题材及民族文化内涵分析》沈雷
概述
羌族男女均要在腰上缠带,除了宽的
腰带
和
通带
外,不少地区系手工编的
织花带
,它不仅有实用功能,被用来系
围腰
、背篓等物;同时,还是青年男女重要的装饰品和
定情信物
。男女捆扎
织花带
也有区别,男子将花带穗垂于前方,女子则垂于身后。羌族老太太全身已不多用服饰品,但
黑白
花纹宽宽的
织花带
仍作为重要的服饰品系于腰上,
围腰
遮住了
织花带
的一半,但仍可看到
织花带
的图案非常精美,这是20年前在
羌锋寨
所见的
织花带
,现在己很难看到了。
-《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钟茂兰、范欣、范朴
概述
编织
织花带
之前需要
牵经
、
导纱
,民间
导纱
多用
绕线
架,
织花带
也一样,用“工”字形的
绕线
架
导纱
,采用
经线起花
,
牵经
时将起花的色线牵入
经线
,使之形成起花
彩条
,因此织出来的
织花带
厚实、牢固,这与
蜀锦
经线起花
的原理相同。
牵经
后还需将
经纱
穿综后方可
织造
,即手
提综杆
,使部分
经线
提起形成交口,再将
纬线
织入。
织花带
采用最原始的踞织方法
编织
,1992年我们到
汶川
羌锋寨
观看了羌族
少女
高玉芳
编织
花带
的过程。
织花
时,将
经纱
一端固定在房屋的横柱上,卷
花带
的木棍(相当于
织锦
的卷锦筒)两端以
皮带
扣于
少女
的腰间,
少女
席地而坐,两腿蹬直,以腰背控制
经纱
的
张力
。十几根分经
竹片
依图案要求依次在
经线
间
穿插
以分
经线
。缠有
纬线
的
梭子
穿入梭口,将
纬线
带入
经线
,再用
打纬刀
打紧
纬线
。织一条
织花带
一般需用十余天的时间。现在羌族地区能织
织花带
的羌族妇女已经不多,2009年我们到
羌锋寨
还能看到手工
编织
的
织花带
,在其他地区则很难再看到了。有的羌族妇女则去藏族地区购买采用机器
织造
并且图案符合
藏民
审美要求的
织花带
。
-《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钟茂兰、范欣、范朴
概述
一根
织花带
由二三十组以上的
纹样
组成。据说这些图案是
古羌人
记事的符号,有特定的含意;也有说是
古羌人
已经失传的文字,至今羌族妇女称“织了多少图案”为“织了多少‘字’”,并称
万字纹
(“卍”)为“五字”;也有说“卍”是“巫”字的
变体
,3000多年前
甲骨文
中的“巫”写成“[日仐]”,因古代传说“巫”最早是
太阳
的
信使
,因此,“巫”字打
甲骨文
“卍”字相近,总之与人类
太阳
崇拜有关,它代表了
太阳
,是
古羌人
太阳
崇拜的体现。
-《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钟茂兰、范欣、范朴
概述
羌族婚礼非常庄重,要举办“
许口酒
”、“
小订酒
”等仪式。过去在羌族某些地区,如
理县
、
汶川
一带,男女青年
订婚
之后,
女方
还有种植“女儿麻”的习俗,即待嫁的姑娘在山上选地开垦种麻,然后将麻织成
麻布
再做成衣服或
腰带
,以备为嫁妆。
理县
蒲溪
的羌族姑娘将“女儿麻”做成的服装作为自己的
嫁衣
,同时也给未婚夫制作一件,这两件服装均被视为珍品,不随便外穿,要传给后人。此外,
汶川县
一带的姑娘在婚前还要将织成的
麻布
衣送给自己的父母,作为“离娘衣”,以示孝敬。
理县
薛城
、水塘一带,姑娘还将“女儿麻”织成七根
腰带
,新婚时将其系于自己腰上,再由新郎解开。据说若两人情投意合,
腰带
不解自开,反之则难以解开。如果
腰带
三天内还解不开,
新娘
可提出解除婚约的要求。
汶川
羌锋寨
姑娘织出的
织花带
还用于捆绑自己的嫁妆,据称这样的
织花带
可以
避邪
,以免被污秽、邪毒玷污。
-《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钟茂兰、范欣、范朴
概述
织花带
品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
黑白
花纹
织花带
,如图7-68是四川省博物院陈列的羌族
羊毛
织花带
;另一种是加有
彩边
的宽
织花带
。
织花带
的
纹样
通常为
方形
纹样
,由大小不同的
万字纹
及
变体
的
万字纹
组成。一般一条
织花带
由24个以上的
纹样
组成。羌族妇女将这些
纹样
织入
织花带
,并赋予神秘的使命,犹如
巫师
释比
画的
护身符
一般,既神气又至高无上,使之增加了无比的魅力。因此,羌族民间传说
织花带
具有一定的
魔力
,故
新娘
出嫁时嫁妆必须用
织花带
捆绑,方能保持其圣沽,不然会受到邪恶污秽的污染。
-《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钟茂兰、范欣、范朴
概述
可见,羌族习俗充分显示了
羌人
对
太阳
崇拜的心理。这种心理也体现在羌族的服饰与建筑中。如
羌人
织花带
是男女均要拴在腰间的重要饰品,上面主要
纹样
是
万字纹
——“卍”,是代表着
太阳
的符号。它赋予
织花带
神奇的作用,被认为具有
神力
、能辟邪。因此,姑娘出嫁时必须用有“卍”字纹的
织花带
捆扎嫁妆,才能保持它的圣洁,使其不受玷污。
羌人
生病时将
织花带
搭于被盖上,可驱邪恶,使
患者
早日
痊愈。
花带
用烂必须烧毁,而不能扔掉。此外,在
飘带
上也常绣日、月
纹样
,以此来表达
太阳
崇拜这一主题,
纹样
表现
得突出感人。
-《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钟茂兰、范欣、范朴
概述
早期进入岷江上游作调查的
中国
学者中,
胡鉴民
可能是最具“学术性”的
调查者
。他努力发掘
羌民
“固有的”或“传统的”文化。在服饰方面,他认为以
羊毛
与麻为原料所制的衣服,是
羌民
传统工艺。至于较精致的
绣花鞋
与
织花带
,他怀疑这是受汉文化或藏文化影响的产物。在饮食方面,他认为“做馒馒”是
羌民
的传统方法,并指出“馒馒入
火烤
当然是原始的办法”;由蔑笼蒸馒头,则被他视为
土著
汉化的结果。显然,
胡鉴民
心目中有相当明显的“民族文化进化观”,
羌民
在此进化阶梯上是较低下的民族。因此所有质朴、原始的文化因素,都成为
羌民
的传统。这种见解也
表现
在他对
羌民
饮酒习俗的看法上。他说,
羌民
“像许多浅演民族一样,嗜酒之癖甚深”。浅演民族,也就是演化较浅的民族。无论如何,对
胡鉴民
来说,
羌人
文化探索中充满了挫折。他承认,“在现在
羌民
所有的许多工艺与发明之中,要分辨出何者为
羌人
固有文化,何者由汉化或
番化
、
嘉戎化
而来,已颇不容易”。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更多
收缩
艺术特征
特点/特色
②
万字纹
:还有一种代表
太阳
的符号是“卍”(
万字纹
),
万字纹
就是
太阳纹
(何新《诸神的起源》)。过去有人错认为它是由
佛教
传入
中国
的,也有人认为“卍”象征
火焰
,是波斯拜火教对于“火”的崇拜。事实上,早在六七千年前的
甘肃
、
青海
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已经出现
万字纹
,如
马家窑
彩陶
上多处出现
万字纹
。这一带正是
古羌人
繁衍生息的地方,是
古羌人
创造
了这个符号,直到如今,
万字纹
不仅在羌族
刺绣
中大量出现,并成为
织花带
中的主要
纹样
。
-《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钟茂兰、范欣、范朴
概念定义
概念定义
腰带
:是羌族男女均要系在腰间的长带,它使穿着的
长衫
紧贴于身,行动更为利落、精干,同时它也是羌族男女重要的服饰品。男子的
腰带
上要挂上生活用的小件物品及装饰品,如火镰、
火石
、烟
荷包
、
小刀
及骨筷等。同样,妇女的
腰带
上也挂有随身携带的用品与装饰品,尤其
盛装
时要用银
腰带
,上面挂
银质
奶钩
、
银质
大
针线包
等,如
松潘
、
赤不苏
的羌族妇女
盛装
时常系银
腰带
,上面镶以红、绿
宝石
,并挂
奶钩
和
针线盒
等
银饰品
,显得异常
华丽
。日常服饰多用
棉质
腰带
,长约280厘米,在腰间缠上两圈后在后腰打结,留下长长的
腰带
头穗子,
长穗
头上再用
彩线
缠成一组组小穗。
汶川
的
威州
、
绵篪
一带的羌族男女用的
腰带
多为
织花带
,即用
红色
、
白色
、
蓝色
、
绿色
、
黄色
、
黑色
等色线作
经线
,
白线
作
纬线
,用原始踞织的方法织出厚实的
织花带
,且装饰图案一般由24个以上的图案组成,其中主要是
万字纹
及其
变体
图案。
-《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钟茂兰、范欣、范朴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