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木版年画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鼎盛时期,拥有200多个生产作坊,4000多名从业人员(笔者注:这里应该指的是套印、开相、写花等主要技术工种,而不包含填丹。因为据冯炳棠先生回忆,仅仅燎原路附近舍人里的填丹
大户“填单四”一家已经拥有外发填丹工人超过4000人。按照冯炳棠先生给出的普通
木版年画套印、开相、写花店铺的人数计算,200多家作坊店铺主要技术工种从业人员保守估计,应该在5000人上下。加上填丹、雕版、制乌烟和颜料的工人,估计在10000人上下),日产门画过万对(笔者注:如果加上神像画、
春节张贴的
吉祥喜庆年画、观赏画、工艺品配料画、信仰
祭祀品印画、商品广告包装印画及其他杂类印画,远远超过“日产门神过万对”数倍)。清末民初幵始,由于
佛山交通优势的丧失,西方石印技术的引入,大众思想意识的转变,
佛山木版年画逐渐衰落。抗日战争时期,
佛山被日军占领,
木版年画作坊大部分被迫停业。抗战胜利后有所复苏,但相比
战前,仍萎缩严重。至新
中国成立前,较著名的
佛山木版年画作坊仅剩下冯均记、广兴、广生、周添、长生、楠记、吴三兴、李保记、鑑记、福记、茂源等
十余家。经营商号主要有伍彩珍、生昌、合源、万源、和茂、永茂昌、华隆、泰安、有昌、有信、永盛等
十余家(笔者注:他们大多既有店铺又从事生产),主要集中在水巷(今燎原路附近)、福禄里(今福禄路)、三角市(今锦华路、福禄路和永安路交会处)一带。另外,染纸、填丹、飞边等
木版年画辅助行业多集中在舍人大街、惺台公一带,整个行业从业人员不足200人。这些从业人员中冯、黄、李、梁、邓姓较多,他们原籍多在花县、新会、高鹤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