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中国社会在迅速发生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
帝制,建立了
民国,人们的观念也在随时代发展而改变。现代
印刷术的引进,在
上海和
天津出现了石印和胶印年画,予
木板年画以严重冲击,至三十年代城市里几乎成为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的一统天下,杨柳青、桃花坞等重要产地都已一蹶不振而走向衰落,但令人瞩目的是唯独武强年画业仍能保持着一定规模和
发展势头。据
民国二年(1913)《直隶省商品陈列所第一次调查
实业之得失》中谈及武强年画称:“本城及四乡制造,操是业者,合计四十余家,每店年销八十余万张”据此计算,至少年产量仍有三千二百万张,在外地设庄印刷的数字尚未记在内,而且这个数目并不完全准确,实际恐怕超过文章中的数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武强画店又有“新八家”:义兴顺、正兴和、乾兴、福兴德、新义成、同兴、德义祥、德兴祥,他们每年的
营业额虽赶不上清代的兴盛,但仍很可观,直到七七事变以前,武强南关开业的大小画店还有七十七家之多,仍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武强年画的供应主要面向农村,产品虽有不同档次,但其中廉价者每张仅售二、三分钱,适应农村购买力的需要。其次辛亥革命后虽实行公历,将农历新年定为
春节,但
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仍是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传统过年的风俗依然保持,新年贴门神、祭灶、接神,扫房后贴年画仍是过年不可少的节目,武强年画中的门神及神祃正满足着这一需要。其三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城乡存在差异,当城市里追逐现代潮流时尚,偏僻的农村却保持着传统的欣赏趣味,他们的居住环境并未改变,武强传统年画式样仍然为农民所认可。其四是武强年画为了生存也与时俱进,他们开拓新题材,
表现重大事件和新闻及新鲜事物,借鉴胶印年画的式样,以改良的面貌争取
顾客。在
上海月份牌年画和
天津石印年画风行天下之时,武强
木版年画仍保持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