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16年秦灭巴以后,巴人的一部分流入武陵山,与当地族类融合,形成“武陵蛮”、“五溪蛮”、“巴郡南郡蛮”。这些被称为“蛮”的族群的一部分成为后来
土家族的先民。在族群流动中,巴人的纺织技术仍然在武陵大山中流传下来。《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晋中兴书》、《晋书》也有“巴人呼赋为賨”的记载。《
华阳国志·巴志》也记“户出賨钱,口四十。”《辞海》解释说:“賨,秦汉间今
四川、
湖南一带少数民族交纳的贡税名称,交的钱布叫賨钱,交的布匹叫賨布,这一部分民族也因此叫賨人。”“賨布”也称“幏布”。《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玉篇》释“幏”为蛮布:
许慎《
说文解字》在解释“幏”时说:“南郡蛮夷賨布。”《风俗通》记“廩君之巴氏出幏布八丈,幏亦賨也,故统称谓之賨布。”賨人是巴人的一支,
两晋时期还活动在川东、
湘西一带,后来一部分融合在
土家族中。秦汉时期,封建王朝令賨人以“賨布”纳赋税,足见当时
织锦业的普遍,且工艺水平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