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湘州就已经是
鱼米之乡了,比较适合蛮族生活,所以境内居住着许多的蛮族。如三洞蛮、桂阳蛮、阳山蛮、始兴蛮、天漆蛮、“衡山贼”、湘衡洞蛮、黄洞蛮、马营蛮、临贺蛮等。由于这些蛮均在湘州内,故又统称为湘州蛮或湘川蛮。《
南齐书·柳世隆传》卷二四:齐
永明间(483-493年)“湘州蛮动,遣世隆以本官总督伐蛮众军。仍为使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镇南特使、湘州
刺史……世隆至镇,以方略讨平之。”“(
永明)三年(485年),湘川蛮陈双、李答寇郡县,
刺史吕安国讨之,不克。四年(486年),
刺史柳世隆督众征讨,乃平。”湘州,是汉时的
长沙蛮、武陵蛮、零陵蛮、桂阳蛮的聚居地,三国时由人、
长沙、零陵、桂阳“山贼”的活动范围,
两晋时盘瓠蛮的主要居住区。但是,自从三国以后,秦汉时庞大的
长沙郡几经变革,范围愈来愈小,原上述蛮活动的地域被分割。吴太平二年(257年),分
长沙东部都尉置湘东郡,分
长沙西部都尉置衡阳郡;宝鼎元年(266年),又分原
长沙郡的
邵阳、益阳部分划归昭陵郡。原以
长沙郡
地名而名的“
长沙蛮”等就不适宜了,而代之以“湘州蛮”。其实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均为盘瓠之后,今
瑶族的先民。宋人沈辽在《踏谣曲》中写道:“
湘江东西踏
盘古,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就是今
瑶族“还盘王愿”情景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