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纺织工艺上可以看出,苗族织布、
织锦工艺技术与楚墓出土的
织物工艺同样也是承继的关系。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
印花敷彩黄纱
棉袍、
印花敷彩饰红纱袍、
香囊底部
起毛锦以及
红青矩纹锦和
菱纹罗绮的
织法与现存的苗族特色斗纹布、花椒布、鱼翅布和各式
苗锦织法极为相似。正因为相同或相似的
织造方法才会出现雷同的
纹样,才会让众多人一接触到
苗锦苗绣就会觉得其具有楚风的特色。由于
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
镂刻而成,故称“
刻丝”。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与
苏绣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与
刺绣、玉雕和
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为
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并与
云锦合称为
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
织物。古有“织中之圣”和“一寸
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由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又被称之为“千年不坏艺术织品”。
缂丝是
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我国传统的丝织工艺品之一。这是一种经
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
镂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
缂丝的
编织方法不同于
刺绣和
织锦。它采用“
通经断纬”的
织法,而一般锦的
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
纬线穿通
织物的整个幅面。如
贵州台江县五河一带
围腰、
衣背织锦,榕江、从江一带背儿带
织锦都是
缂丝工艺的精品,我们不能不说这些“
通经断纬”工艺是得益于古代荆楚
缂丝工艺的传承。再次是
丝绵工艺的运用,
丝绵又称丝片或丝絮,由蚕在竹簟等平板物上吐丝而成。
楚国主要用做
棉袍夹袱、被里面,而今苗族以
丝绵染色后用做绣地或服饰
构图材料。如凯里舟溪、丹寨雅灰及杨武古衣上就大量运用丝片装饰。亦有用丝片作里衬的,如榕江的百鸟衣
内衬等就是。这些不能不说不是楚纺织文化的一种遗迹。此外还有以绢为绣地、
刺绣的技法与图案、
染色工艺等方面,苗族服饰与楚服饰的纺织工艺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或许苗族服饰、苗族纺织工艺由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发展到高超水平的楚纺织工艺承继而来,才可能造就后来苗族纺织技术和苗装艺术的辉煌。根据西汉初期的
长沙国是被称为“蛮夷”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及对
马王堆的随葬物和
葬俗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认为
墓主软侯苍很可能是“西汉以前苗族的部落
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