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
佛山木版年画业较著名的作坊只剩下冯均记、广兴、广生、周添、长生、楠记、炳记、吴三兴、李保记等几家,经营商号仅剩下伍彩珍、生昌、合源、和茂、万源、永茂昌、华隆、泰安、有昌、有信、永盛等
十余家。1951年,
木版年画曾经被当作“封建迷信品”而控制生产,当年
佛山木版年画的神像画只生产了8200张。1952年后,陆续有作坊迁往
香港等地经营。1955年,
佛山木版年画店仅存3家,从业人员5人。1956年,
佛山市人民政府意识到
佛山木版年画是体现
佛山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民间艺术,决定加以抢救和传承发展。当年5月,以成立“
佛山秋色工艺社”(同年9月,更名为“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为契机,邀请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等单位的多位著名美术家、民俗学家到
佛山召开
座谈会,研究如何抢救、弘扬和开发
佛山木版年画艺术。当年,
广东省美术界的领导黄新波、黄笃维、杨秋人、蔡迪支、杨纳维等著名美术家都十分关心
佛山木版年画的抢救、创新和发展,提出过多项具体的实施意见,并在实践中给予了很多支持。以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为主体,
佛山色纸厂和几间公私合营的文化用品社互相配合,首先安置了个别民间
木版年画老艺人,挖掘整理了一批旧
木版,开始恢复
木版年画生产。《持刀将军》、《招财童子》、《
和合二仙》、《引福归堂》、《
年年有余》等一批
木版年画由旧版新印或翻雕新版再印,并深受群众的喜爱。一批美术工作者满怀热情投入到弘扬和创新
佛山木版年画的工作中,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借鉴和利用
佛山木版年画的民间艺术特色,配合新时期形势发展和群众审美情趣变化等的需要,进行大胆创新。1959年前后,他们相继
创作了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移风易俗又保持鲜明
佛山地方特色的新
木版年画,代表作品有:汤集祥的《庆丰收》、侯文发的《岳飞
郑成功》、杨永雄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张拔的《五好社员》和《建设新农村》、林载华的《前程似锦》和《爱劳动爱清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