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天然良港众多,先民自古就“以海为田”,从事
渔业和海洋贸易。明代
漳州月港与汉唐时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时期的泉州后渚港和清代的厦门港,并称为
福建的“四大商港”。
明太祖洪武时期厉行
海禁:“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申禁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除了政府与海外国家保持
朝贡贸易关系外,其他民间海上私人贸易一概禁止。直到明代隆庆年间开始准许对外通商,“贩东西诸番”,
漳州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这时的
漳州月港取代泉州后渚港,一举成为南中国海上贸易的中心
港口,
漳州也进入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隆庆年间,月港一地税收为每年几千两白银,到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已增至2.9万两。当时
漳州以“孤屿遥屯,前代不啻瘠土,忽而声名文物,成为东南一大都会”。明末清初,
郑成功、郑经父子与清军在闽南沿海对峙拉锯,战争持续近四十年,战火殃及月港。清廷为扼制郑氏,在沿海实行“迁界”政策,沿海三十里地带划为“弃土”,由此,
漳州月港航运商贸逐渐萧条下去,逐步为厦门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