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好歌的民族,他们用歌声表达爱情,用歌声歌唱历史。但由于
瑶族原本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最原始的歌谣形式(如
童谣、情歌),并没有形成书面语。后来随着与汉族交往的日益频繁,他们中的一些人学会了一些汉字,并用它来记录自己的歌谣,由于掌握得不够熟练,因此使用起来常常会出现别字,有时也会
创造一些新汉字。有人把使用中出现的别字和新创汉字称为“瑶俗字”。这类字在蓝靛瑶支系里比较多见,在盘瑶支系里稍微少一些。随着汉字的借用,
汉语的渗透不断加强,汉族歌谣的形式也对瑶歌产生了影响,于是逐渐形成了一套语音词汇
大都与古
汉语相对应而与瑶语口语有别的歌谣语,从而造成了歌谣语与口语脱节的现象。其格律则类似于近体诗,早期的歌谣
大都押韵(偶句脚韵),晚期的则不严格要求押韵,但一定要押调“平声调”(阴平或阳平)。如果不押调就会拗口,让人读不下去,瑶语叫“读不下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