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知识图谱
相关图片
有关“章服”的更多图片
历史源流
挑花(望江挑花)
挑花刺绣工艺
概念定义
挑花
,是一种古老的民间
刺绣
工艺,远在4000多年前的
章服
制度就规定:“衣画而常绣”;至周代又有“绣绩供职”的记载。
中国
民间美术词典将
挑花
定义为:“也叫
挑织
或
十字
花绣,是
刺绣
的一种
针法
,它以
十字形
的
针法
来显示其特点,即在
布料
上依据
经纬线
组织,用细密的小
十字
‘挑’织成花纹。”
沈从文
先生,在1959年01期的《装饰》
杂志
上写道:“
挑花
是民间
刺绣
最有普遍性的一种,在生活起居方面,比其他
刺绣
应用也广泛许多。”
-《望江挑花图案艺术》朱胜甲
满族刺绣
清代满族服饰
历史演变
清代变易汉家服饰,从宫廷到民间广泛推行满服,在服饰
刺绣
上更加讲究,更加丰满。清代满族官绣最精华的题材是龙蟒绣和
补子
绣,堪称中国
刺绣
的巅峰之作。清代品官
章服
分为
吉服
、
礼服
等数种,都要施以彩绣。清代满族宫廷以
五爪
为龙,仅限于帝、后,
皇子
、
公主
,下至
宗室
郡王
及其福晋服饰
刺绣
使用。以四爪为蟒,
贝勒
及其福晋下至品官、命妇的服饰
刺绣
使用。
乾隆皇帝
传世
的一件月白缎绣
云龙
袷
朝袍
,不但依照汉制绣有
十二章
纹,而且绘绣43条各具形态的
金龙
,堪称历代帝王衮服之最。
-《岫岩满族民族刺绣》岫岩县文化馆
满族刺绣
古代中国刺绣
历史演变
我国自古以“
衣冠
王国”著称于世。冠带服饰繁缛
华美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左传》注疏中说:
中国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所谓大礼
章服
,主要是指古代
皇帝
祭祀
天地
神灵时所穿的“
天子
衮服
十二章
”
礼服
。古代称上装为衣,下身为裳。据《尚书•
虞书
》记载,舜帝命大禹用细葛布制
天子
行
祭祀
大礼的“绘衣绣裳”。其中
上衣
绘有日、月、
星辰
、山、龙和
华虫
(
五色
锦鸡
)等六种
纹样
。
下衣
绣有宗庙彝器(
青铜
虎尊)、藻(
水草
)、火、
粉米
、黼(白刃黑身的
斧形
)、黻(一青一黑的两弓相背图形)等六种
纹样
。这些
十二章
绘绣图形都各有
图腾
性的寓意,成为历朝历代各族
帝王
沿袭传承的样式而恒久不变。这就是我国
刺绣
史上“以五彩彰施于
五色
作服”的主题文化传统。由此可见
刺绣
是人们以服装鞋帽和饰物为载体所进行的一种手工艺
创作
活动。形象地说就是以针作笔,以线为色,在服饰上“作画”,并且通过这些特定的图画
纹样
表达
图腾
与王权意识,象征等级与名位标志。在生产力低下的
远古
时期,
刺绣
只能成为
帝王
和神巫享用的专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刺绣
才逐步传播并普及于民间大众。最终实现了
刺绣
从
图腾
信仰观念到
民俗
审美意象的转化;从敬
祭天
地神灵到日常生活实用的过渡,这是
中国
各民族
刺绣
起源与传承的基本脉络。当然在各民族
刺绣
形成与传承过程中,其
刺绣
造型意识、工艺技法和使用功能都会别具特色,有所不同。
-《岫岩满族民族刺绣》岫岩县文化馆
土家族织锦
古代章服制度
基本介绍
《
史记
•文帝本纪》说:“盖闻有虞之时,画
衣冠
,异
章服
,以为僇,而民不犯。”今译:“听说在有虞氏的时候,(部落
首领
帝舜命令臣禹)设计制作绘有各种图文的
衣冠
,(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的
礼服
,并以此作为惩戒僭越者的标准,以使民众不敢触犯律令。”这是一则四五千年前的传说,所谓“画
衣冠
”,包括两项工艺,即一是用颜料绘画,二是用
针线
绣。古代
章服
制度的兴起,与
刺绣
工艺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次系。
章服
,古代以种种图文作为等级标志的
礼服
。据《尚书》记载,舜禹之时就开始以
日月
、
星辰
、
山龙
、
华虫
、
宗彝
、藻火、
粉米
、黻黼、绵绣等为古
天子
冕服
十二章。这里列举的图文,包括自然物、
植物
、
动物
,也包括人工生产的物品。如“
粉米
”,即白米,指
白色
米形花纹。又如“黻”,指黑与青相间的花纹,作“ ”(两“己”相背形);“黼”,指黑白相间的花纹,作“斧”形。两字偏旁均为“黹”,意思是做
针线
、
刺绣
。事实上,十二
章服
制度分
上衣
六章和下裳六章,
上衣
用
彩绘
,下裳用
彩绣
。
-《民族的符号_土家织锦文化遗产研究》冉红芳
鲁锦
十二章纹
基本介绍
十二章纹
是
中国
传统祭服的装饰
纹样
,由各具象征意义的十二种
纹样
——日、月、
星辰
、山、龙、
华虫
、
宗彝
、藻、火、
粉米
、黼、黻组成,被认为是最尊贵的
纹样
,包含了至善至美的
帝德
,是
中国
帝制时代的最高服饰等级标志,绘绣了该纹的
帝王
及高级官员
礼服
则被称为“
章服
”。
十二章纹
约在周代已经形成,各朝各代都把它作为舆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章纹
延用两千多年,多为文献记载,流传下来的实物很少,但明
定陵
出土的数件
缂丝
衮服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十二种
纹样
的具体形态及象征意义如下:日纹,即
太阳
,其中绘有金乌;月纹,即
月亮
,其中绘有
白兔
;
星辰
纹,即天上的星宿,以线连接
圆圈
形的星星组成;
山纹
,即群山,以色块组成山形;
龙纹
,为
龙形
;
华虫
纹,即一种雉鸟;
宗彝
纹,即宗庙彝器一对,分别绘以虎与猿;藻纹,即
水草
,为
水草
形;
火纹
,为
火焰
形;
粉米
纹,即白米,为米粒形;黼纹,为
黑白
斧形
,刃白身黑;黻纹,如亚形或两弓相背。
日月星辰
,象征光明无私;山,象征众人所仰;龙,象征擅于应变;
华虫
,象征
华美
文采;
宗彝
,象征勇猛智慧;藻,象征冰清玉洁;火,象征照耀光辉;
粉米
,象征
洁白
且能滋养;黼,象征做事果断;黻,象征背恶向善。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锦绣卷》汪芳
更多
收缩
概念定义
彝族(撒尼)刺绣
刺绣
概念定义
刺绣
,又名“针绣”,俗称“
绣花
”。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
织物
(
丝绸
、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
针黹
”。后因
刺绣
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
女红
”。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
章服
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到了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
-《彝族刺绣技法集萃》楚雄州文产办
云锦
概述
元、明、清三朝先后在
南京
设立过“以官领之,以授匠作”的中央性质的
织造
机构。元朝有“
东织染局
”、“
西织染局
”,
明朝
有“
内织染局
”、“
神帛堂
”、“供应机房”,
清朝
有“
江宁
织造局
”。三朝
织局
生产了大量的丝织精品,它们主要用于御用、官用和赏赐等方面。后来,清代
织局
为北方少数民族上层提供的“应用
俸缎
”和官营的“贸易缎匹”
需求量
极大,大多数年份每年生产的匹料数都以千万计。高档
云锦
具体用于
皇帝
龙袍
、
皇后
凤衣、
霞披
、
嫔妃
的丽装靓服、宫廷装饰及坐、褥、
靠垫
、枕被等富含艺术品位的实用品。一时间
文武官员
的
章服
补子
等也离不开
云锦
。
云锦
有时还作为朝廷礼品,馈赠外国君主和
使臣
以及赏赐
大臣
和有功之人。御用
云锦
尤其是
龙衣
龙袍
的制作要求十分苛刻,
织局
为尽善尽美完成
织造
任务,尽一切可能在工艺、技术、用料和艺术上力求精益求精,因此客观上对
云锦
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历代
织局
在用人模式上从元代严格的匠籍制发展为清代的买丝招匠制度,
匠人
获得了相对的
人身自由
,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这也是
云锦
品种多、产量高的因素之一。
-《南京云锦》戴健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