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另据吴依桑和巴根两同志所撰写的《
蒙古族拜火习俗概观》一文介绍,
蒙古族自古还有封火习惯。封一天的火叫日火,封三十天的火叫月火,封一年的火叫年火。封的时间越长,意义越大,越发宝贵。
平时在家中发生或
将要发生什么重要事情,大到婚娶丧葬,小至放牧打猎,先向火灶献酒、黄油等祈求火神的恩典。
蒙古族一年一度的祭火仪式,以家庭为单位,于年末腊月二十三日进行。届时,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干净。在古代,祭火仪式由萨满(孛)主持,但每家每户不可能全有萨满光临,一般家主可当祭司。黄教与
萨满教相争地盘,拜火是
萨满教一个重要阵地,
喇嘛也拚力一争。
喇嘛们利用祭火,念经布道,在科尔沁部还产生了专事火祭的“祭火
喇嘛”。
蒙古族家庭
平时由家里男人主持祭火。祭火时男在右(上位)、女在左(下位),长辈在前,晚辈在后,一家人围火灶叩头,男主人诵念祭火颂词。祭火时只能用
黑色的筷子,而不能用
红色的。祭火用的供品,据《
蒙古风俗鉴》记载,主要有整羊、阿玛斯(一种肉粥,类似维吾族的抓饭)、
红枣、黄油、白哈达、酒等,叩头毕,男主人将上述供品依次倒入火中,越烧越旺,
火苗跳的越欢则越预示家业的兴旺,年景的丰盛。
蒙古词火祭神词,颇有艺术性和特有的民族风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