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的
几何图案从形式来看,基本有两种:一种是长条形的,农民称之为“条子布”,如“狗牙”、“水纹”等;但更绚丽多彩的用于姑娘作嫁妆的是“
格子布”。这种鲁锦以连续性的
格子形的
纹样组成,以丰富的
色彩和不同的
提花工艺织成。如“窗户棂子挂纱灯”,以
红色的线在
平纹的湖兰
底子上
提花织出近六面型的“纱灯”。以
黑色的线织出十字相交的“窗户棂子”,“窗户棂子”周围交加上红、黄的线,如同纱灯映在窗户棂子上的光晕;如“清起的
太阳,哼黑的星”,是以
红色的色块为中心,四周布以
黑色的点,形成初升的
太阳四周布满行将离去的寒星.的意境;再如“金光银双喜”,以渐变的手法,中间兰色,紫、红、橙、黄依次向四周推移,或者
色彩的排列次序相反,面积逐渐变小或增大,形成一种
色彩斑斓,如光谱排列,金光银光闪烁的效果。类似这种效果的还有围在年轻姑娘脖子上的长条
围巾的图案,也是以赤、橙、黄、绿、青、兰、紫的光谱顺序排列。这种图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构成的光效应。众所周知,现代的平面构成光效应,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对光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而长期生活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环境中的
中国农村妇女,不可能直接借鉴国外现代的平面构成。那么,这种对光的理解和
表现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产生鲁锦图案
美感的心理因素是什么?以上我们所列奉的几种图案的名称为什么与“光”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为什么众多的鲁锦图案都给人以
色彩斑斓闪烁的
美感?雷圭元先生在《
中国图案作法初探》一书中指出:“从
殷周到汉进一步出现的以光明为主题的画面,以冏形画面结构向前发展着,它使
中国图案的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光,是很难
表现的。可是
中国劳动人民在图案上
创造了光的语言,光是生物需要的,也是劳动生产需要的。我们看一看
战国和汉代的砖纹,那上面,最简练地写着(其实是画出来的)‘光’!我们把
眼睛对着这些图案,就感到耀目的光线射进眼中,可以想象得出,当时在这些‘
米字格’中涂上
黄色、
红色、作为墙壁的装饰,是多令人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