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少数民族史》一书中记载,人们将最早迁移至
湖南境内的苗族部落称为“荆蛮”。
殷周时期一些苗族先民来到崇山地区,居住在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等地。在如今传唱的
湘西苗歌《休巴休玛》和《奶棍玛苟》的歌词中,提及苗族先民来到
湘西之际,当地州县的设立已经逐步形成。在苗歌中还提到一支名叫“代熊”的民族(相传
湘西苗族以前自称为“果熊”),除了一支称为“代稣”的支系留下定居于泸溪之外,其他支系在迁徙途中又分为两个分支进行迁移,一支延伸至辰水两岸,还有一部分沿着辰河直接到达了
贵州;另一分支沿着武水而行,有的到达“吉叟吉呴”(也就是今天的吉首和乾州地区)和“姜阳吉娃”(如今的寨阳和矮寨地区)。由此可知,早在汉代以前苗族
祖先为了躲避征战就迁移至现在的
湘西境内,而这些宗族在迁移过程中常常选在沿途适宜生活的地区临时定居,在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留有其民族文化特征的原因是他们与別的民族混杂而居,在此期间也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因此
湘西地区的苗族才出现了众多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