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可考,满族等北方以渔猎经济为主的古民族很早就有
星辰崇拜的记载。《
后汉书•卷85•东夷传》中云:
高句丽的“好祠鬼神、社稷、零星”。
辽金以后,各
史籍中记载北方古民族习俗中崇仰穹宇星光异兆或以天鸟喻星神、卜吉凶例证甚多。近世
北京白云观“顺星”
祭礼,解放至今
香火极为隆盛。我国北方已盛行七百馀年的“顺星”、“祭岁星”风俗,实际上兴于
金代。金章宗母病祈祷元辰神得愈,便敕建丁卯瑞圣殿,中奉丁卯元辰神像。由此,遂有“顺星”节日。其实祭岁星,即祭太岁,可追溯到
殷周时代。西汉时又根据岁星
纪年,推算组成六十个年名,每年有一岁星值年。元代,“顺星”之俗更广。明代
永乐时在
北京敕建白云观,清初改元辰殿,民间称“顺星殿”。据《北平风俗类徵》中转引《水曹清暇录》云:“正月初八,俗传诸星下界……燃灯自祭,灯数以百零八为度,间亦用四十九盏,习以为常。”该书还转《
京都风俗志》中云:“今于初八日祭本命星君,以糯米为面,裹糖果馅,谓之元宵为献,以其形肖星象也。自此亲友馈送,以元宵为新品,至残灯始上。”另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述京畿祭星详状:“初八日,黄昏之后,以酒蘸油,燃灯一百零八盏,焚香而祀之,谓之顺星。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奥以至大门,燃于堂奥,谓之散灯花。又谓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之意也。”《春照采风志》中亦有类似记载:“顺星,初八日祭星,元宵上供,剪灯花纸拈成鸡爪样,蘸油置灯支碗中燃之,初供四十八盏,继之家下各人按值年之星盏数形式燃之,谓之顺星,然后再散置于门户井灶各处,谓之散灯花,或谓之散星,辟除不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