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需要是民间
木版年画产生的基础,技术与材料又是民间年画产生与发展的关键。在
中国,古代节令绘画已很发达,汉代“画虎于门”(应劭《风俗通义》),晋代“图画鸡于牖上”(王嘉《
拾遗记》)。到了宋代,喜庆内容的节令画纷纷出现,刘宗道画“照盆孩儿”,杨威擅画“村田乐”。特别是苏汉臣的“
婴戏图”,通过儿童娃娃的健美形象,
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构图活泼,
色彩富丽,充满
吉祥喜庆的气氛,从某种意义上讲,已开创童年画之滥觞。雕版印刷唐代就有《金刚般若经引首》(688年刻本)那样工整秀丽的作品。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出现多处雕版集中的地区。
金代,刻印的《四美人图》与《义勇武安王位》(1200年刻本)被认为是
中国早期
木版年画的遗物。从西安碑林发现的宋金时期《东方朔盗桃图》彩色套印年画的巨制,加之宋神宗赵顼“就东西府给赐钟馗”的记载可知,远在宋代
中国木版年画就已形成。对于年画的发祥地,以前尚无确论。今按王树村教授考证“木刻印画,
四川成都早于
河南开封。……雕版印画之说始于
四川。北宋初年,
四川民间流通交子(
纸币),‘制楮为卷,表里印记,隐密题号,朱墨间错’”。(王树村《
中国年画史叙要》)可以说明宋代
四川雕版
套色印刷技术已经相当精良。尽管如此,
史料中尚未发现
木版年画
四川首创的记载。但是可以相信,
四川雕版印刷技术特别是雕版
套色印刷技术,对
中国民间
木版年画的创立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