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因政治压迫而引起起义迁徙的
瑶族也不少。从
史籍记载看,元、
明朝特别是明代遍及南岭和
广东二十州县
八百余座瑶山的
瑶族,到今天只余粤北连韶不多的聚居地,说明大部分的瑶民已迁居他处。清同治《梧州
府志》卷八载:“岑之西北曰上下七山,有平田,有黎明、白板等计七巢,东南约六十三山,有孔亮、陀田、桑田、古榄等百余巢,与粤东罗旁(山)相连……
总督凌云冀发两粤劲座卒十余万,尽平罗旁地,且移师临六十三,六山,七山诸徭而先以檄晓,譬积善惧,且喜愿旧田输赋,得以编户。”
广东的西江流域,是南下
瑶族的重要聚居地,特别是罗旁山区,
瑶族村落聚集,其地东与新兴县接壤,南连阳春,西抵
广西郁林、岑溪,北临西江与肇庆、封州、梧州等地相连,是当时两广水路的
交通要道。自元末起,罗旁山瑶民就不断起来反抗封建压迫,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泷水县(今罗定县)瑶人刘弟三率领罗旁山瑶民反抗元朝统治,揭开了罗旁山瑶民起义斗争的序幕,此后的二百余年间,西江流域瑶民与封建王朝展开了持久的浴血奋战,起义斗争一直没有间断和停息过。罗旁山瑶民起义被镇压后,大批参加起义的瑶民被流放
广西及邻近的岑溪、陆川、北流等县。据
广西宜山、
来宾等地区的
瑶族族谱记载:他们的
祖先自元一明洪武期间,均在肇庆府“德庆州四会”,“清远大庙随山耕种”。
广西来宾县
大理地区雷山赵龙飞先生保存的《圣牒榜》手抄藏本载:“元至元五年(1339年),李洞上祖沈十政,又庞
叔父,拖带妻儿兄弟家口,前往广南路肇庆府,按得德庆州四会,青(清远)大朝,通入怀集,往来居住,耕作营身……洪武王(朝)分瑶民
子孙下
广东进
南海,八万山瑶水洞八万里,随山耕种田地水塘,养活瑶性
子孙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