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产生何时、何地已不可考,但影响苗绣形成的诸多因素我们还是能寻觅得到。史称“荆蛮”、“南蛮”是
上古时期诸多民族的混称,其主体民族的部分应是苗族先民。苗人与
楚人族群的融合自然会有很多相同之处,在文化认知特别是用流观的审美意识把握周遭的世界,有着极为相似的看法。从实物来看,1972年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40件
刺绣品,均用
辫绣的
针法完成。1982年
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发现21件绣品,
刺绣针法也是
辫绣。这些春秋战国乃至汉代
刺绣实物都出自
楚国实地,这正是苗族先民居住在
楚地的时期,
楚国刺绣工艺对苗族的早期影响不言而喻,以上两地出土的
辫绣针法与黔东南巴拉河
辫绣的
针法就十分一致。今天的苗绣
针法与以上两地的
辫绣实物虽然极为相似但很难有直接的关联,因为迁徙之后苗人居住在山高地远交流甚少的封闭环境,每一
氏族部落都是独立的文化单元,同时期外来的文化难以越过自然障碍,其文化影响的作用几无可能。来自早期
楚地历史共享的文化资源,早期相同的思维方式,却会得以承传与保留,面对纵横交织的面料自然会产生相同的
刺绣工艺。保持早期原生地的文化影响这也是苗族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