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邹衍为代表的
阴阳五行学派。邹衍将
阴阳与
五行结合起来,使之神秘化,用以说明天道人道的变化规律。据《
史记》与《文选注》,邹衍的
学说有三个要点:一,“深观
阴阳消息”,以
阴阳二气的消长说明季节的变化:二,“[礻几]祥度制”,即天瑞天谴说;三,“五德转移”或称“终始五德”,以
五行相生相胜解释朝代的兴衰。其说见于《
吕氏春秋》的《应同》、《召类》两篇,谓
帝王之兴先有祥瑞出现,井以
五行之一为所尚之气色。如
黄帝时现大螾大蝼,土气胜,色尚黄:禹之时
草木不衰,木气胜,色尚青;汤之时有金刃生于水,金气胜,色尚白;文王时有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火气胜,色尚赤;代火者必将水,色尚黑。从此形成了天人感应的以
阴阳五行为特色的宇宙观与历史观。
战国末年吕不韦主编的《
吕氏春秋》十二纪,用
阴阳五行说构造了一个形式严整的庞大的世界
图式。在
宗教思想方面,出现了五帝、五神、五祀说。秦国原有四帝崇拜(白帝、青帝、
黄帝、
炎帝)。十二纪的五帝是:
黄帝居中,具土德;太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青帝;
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赤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十二纪又列五神(《淮南子》改称“五佐”),是五帝的辅佐神,句芒配太皞,祝融配
炎帝,后土配
黄帝,蓐收配少皞,玄冥配颛顼。五帝和五神崇拜是
天帝崇拜衰落和
阴阳五行说、黄老崇拜流行的结果,它使
天帝作为至上神的地位模糊起来,因而汉代又有太一神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