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年画,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有480多年历史。解放前曾远销云贵川及
东南亚等地区。夹江年画是四川三大年画之一,它的
色彩、造型、制作、独特的表现形式,有别于绵竹、梁平及
杨柳青、桃花坞,别具魅力!
清朝末年,县城近郊焉江乡
杨柳村、谢滩村一带有大小作坊二十多家,在城内(现在的北街、西街)开设画店的有七八家。以“董大兴荣”和“董大兴发”最为著名。当时的作坊经营者有董全顺、董长顺、李宏发、李富州、吕国盛、唐丰盛、陈源顺、龚恒舟、干
长春等。
画工有尹沛然、刘子清、龚福和、罗象镛、林宝珍、董子章等。刻工有吕子云、陈大明、陈银山等。
画工中以尹沛然技艺最高,特长“
画工门神”。从事年画生产的艺人,农忙时节经营农业生产,农闲时购买
纸张,研制颜料、
雕刻印版。秋收后,立即开始生产“年货”。小的作坊全家人一起投入生产,大的作坊雇请三五人或七八个伙计一直忙到
腊月底。“董大兴荣”、“董大兴发”等几家大的作坊,一年四季都在
印制年画。夹江年画除了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要大量供应专门经营年画的外地画商,他们不仅把年画销至省内、
云南、
贵州各地,还远销
东南亚各国,有年销量达千万份之说!仅“董大兴荣”一家,年印销的年画、门神画就有几十万份。那时的夹江年画是何等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