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被现代称为“
苗锦”的“牛肚被面”,只存在“仡佬苗”与
土家族的杂居区,而且是土家语南部方言的中心及周边区域。当今已无
织造风尚,也未见
史料的明确记载,但民间仍保留有大量的牛肚被面实物。2006年吉首市在“民间文化保护”调查中,笔者意外发现:在丹青镇烟竹村,还有一位82岁的仡佬苗老人张显兰一直在坚持
织造牛肚被面,而烟竹村所临的丹青河流域曾是牛肚被面的原生地之一。牛肚被面的斜织腰机在原理和式样上与西兰卡普的
织机大同小异,但牛肚被面的
织机显的更为古老些,其
织机的一端直接放于地面,
织造者原来基本上应该是“席地而坐”。
机座的水平倾角比较平,小于西兰卡普的
织机,明显有几分水平式踞织腰机的痕迹。牛肚被面的
织造过程,其工艺流程虽与西兰卡普有某些共性,但具体操作方法及工具的选择上,特别是“上机”前的六道程序与西兰卡普有很大的差异。其使用的工具别具一格,操作也是完全按照
湘西苗族地域通用的
织造牵线方法进行的。而“上机”后的四道程序,其
挑花成型的核心手法又与西兰卡普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