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前人调查,
昆明郊区有3个不同自称单位的彝族使用彝文。即“罗罗”,分布在
昆明市西山区
螳螂江以东,南至
安宁、晋宁、易门一带。易门“罗罗”传说,他们的
祖先和“罗武”是弟兄,故长期以来互不通婚。结合有关文献记载来看,他们可能和唐代的“鹿卢蛮”、元代的“獹鹿蛮”有同源关系,可能是
大理时期或更早时从滇东迁来。他们使用的彝文可能是一种和
武定、禄劝(阿𪽎字)接近的“爨文”。“撒梅”,又自称“尼濮”,主要分布在官渡区东南部。传说诸葛亮南征时,即已散居于今
昆明附近地区。他们使用的彝文是一种与
四川彝文接近的古彝文的发展体。“子君”,又作“自杞”或“枳氏”。它最早是一个英雄人物的名字,后来成了
氏族的名称或姓,他们使用的彝文,估计是“爨文”的一种变体。此外,宜良、石林、泸西和弥勒部分“撒尼”使用的彝文和“撒梅文”同。而玉溪也有部分彝族使用此种文字。至于易门“阿车”使用的彝文则可能同“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