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公对“外界”的知识,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对周遭
诸寨神、
山神的认识。他们在作法事时,常需演唱
经文,将附近各寨、各沟、各地的
寨神或
山神都请来受祀。
端公之外的
村寨长者,也经常在主持
祭典时唱“
开坛词”,但他们
请神的范围,一般只围绕在本寨、本沟附近。相较而言,
端公请神的范围要远得多。这个受邀
神明的分布范围,可说是他们心目中较亲近的或有往来互动的人群地域;邀请“他方”
神明,也表示知道并尊重各方人群的资源与势力范围。我们以
汶川县雁门乡
端公的口述
经文《息》与《蔑》来看,受邀的各地
寨神、
山神,主要密集分布在北到
茂县之
凤仪(今
茂县县城附近),南到
汶川绵篪的
岷江主道之间。此外几个零星的
神祇居于北方的
松潘,西方的
理县薛城、
通化与
茂县东方的
土门。这个受邀诸神分布之核心区(由
茂县凤仪到
汶川绵篪),事实上便是当今较汉化羌族的分布区。受邀诸神分布之外围边缘,
松潘、
通化与
绵篪,大致也是当今羌族分布的北方、西方与南方极限。此
请神的空间范围,
表现了这些
端公心目中一个熟悉世界的范围或者“我族”分布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北方的
松潘,西方的
通化、
薛城与南方的
绵篪,都是本地历史悠久的
中原驻军
关隘重镇所在;
松潘、
薛城的西方与北方,都是所谓“
生番”之地,
绵篪以南则是“汉地”。因此,在《息》与《蔑》之中,
端公请神到这些地方为止,也表露
端公心目中这个较熟悉的、在某种秩序中的人群特质,
汉人文化与政治权力所维系的政治文化秩序,毫无疑问是这个地域人群的特质之一。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是“
汉人”。因此,他们心目中完整的
汉区(如东面的
北川,与
绵篪以南)以及汉化影响较浅的地区人群(如黑水河流域各
村寨人群),都被排除在此一人群范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