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方国瑜先生把古羌人的“叟”称和
后世及现代彝语支民族的族称联系起来,阐发了彝族自称的发端。汉代西南夷民族的称呼,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与“叟”音相近,音从“心”声,例如“徙”(斯氏切)、斯榆、斯臾等。文献记载中保留的与“心”声有关的“叟”类族称,有力地说明了三国魏晋时期的叟是彝语支诸族先民,与彝族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彝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侯王,如汶山、汉嘉夷也。夷中有桀默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
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与夷为婚曰‘遑耶’,诸姓婚为‘自有耶’。世乱犯法,辄依之藏匿。或曰:有为官所法,夷或为报仇。与夷至厚者谓之‘百世遑耶’,恩若骨肉,为其捕逃之薮。故
南人轻为祸变,特此也。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盟诅要之。
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
天地、
日月、君长、城府;次画
神农,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
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
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许致生口直。又与瑞锦、铁券,今皆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