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统志》记载“土民喜
五色斑衣”;而《
蜀中广记》卷三十八记有:“石耶长官司……人织
斑布为衣,佩长刀而捕猎。”“邑梅长官司……其人异语蛮音,衣穿
斑布。”“
斑布”顾名思义,是一种有斑斓花纹的
织物,“
斑布”以形彩而得名。随代《随书》云:“诸蛮多以
斑布为饰。”《南州异物表》又记:“
五色斑布,以丝布古贝木所作。”《南史•夷貊传》载:“林邑国有古赌,其华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布与结布不殊,亦染成
五色。织为
斑布。”显然,
斑布比狞布(兰干细布)又进步了许多。所以,清乾隆《永顺县志》有“
斑布,即土锦”的记载。“土妇颇善织,有用麻,工与汉人等。土锦或丝经棉纬,一手织纬,一手
挑花,遂成
五色。其
挑花用细牛角。”“土妇善织锦,裙、被,或
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
挑制花纹,斑斓
五色……又有土布、土绢、峒巾,皆细致可观。”可见在当时,“土锦”这一特定的纺织品,从
织造方法到“斑斓
五色”的
图纹,都基本趋于成熟,与普通的土布、无
图纹的土绢、刺绣品峒巾都拉开了距离。特别是清“改土归流”以后,清政府强行推行满汉文化,将土家人的“男女服饰不分”改为男女服装分离,一律要穿着满襟。清同治《保靖县志•示禁短衣赤足》有对当时土家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则必须“分别服制革除唱和,应加严禁”的记载。原五彩斑斓的衣裙受到限制,从而使作为土家“五彩斑衣”中的主导性
织物土锦失去了施展的“舞台”。不得不退出服饰领域而重点向被盖饰品专业方向拓展,并由成衣的细布演化为做被盖的粗质布。
色彩纹饰也更加大胆艳重,继而发展成为
土家族纺织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西兰卡普。图2-17所示为土家人家的老床及床上的土花铺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