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皇家做绣品在封建社会是神圣而高贵的工作,更可以享受朝廷的
俸禄,但在封建社会女人地位卑微没有资格被重用,所以清廷当年的绣工是清一色的男人。
刺绣是精细的手艺,要从小培养,有天赋而且相貌出众的四五岁的小男孩要经过层层选拔而确定,每年不过二三十人。一旦入选,就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培训过程十分辛苦,首先要磨性子。第一年,不教技术,而是安排他们去照顾刚
满月的
婴儿,要他们像奶妈一样
日夜陪伴
婴儿,哄得
婴儿不哭不闹才算把性子磨柔了。经此历练成功后,第二年才正式学
刺绣。此后通过五至十年的刻苦学习,才能成功磨一剑。此外,与其他绣种不同的是,幼龄学徒学京绣还得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会书画,掌握中国的传统设计构图等学问,然后方能学习京绣
刺绣的针法,整个培养过程讲求“慢工细活”。而且培养时间还跟季节的变化有关系,严寒酷暑、潮湿阴暗时是不可
刺绣的,要等到晴朗明亮、天气宜人、心境舒朗时方能动针……所以一个学徒要真正被培养成绣工少则五年,而且一个师傅只带一个徒弟,因此真正被精心培养成才的皇家绣工数量并不多。宁氏京绣的第一代传人杨师爷和黄师爷,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接受了皇宫正规而系统的教育并被严格培养,从而掌握了
刺绣业的顶级手工艺技艺,成为一代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