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惯例。乡风民俗是
戏曲年画发展繁荣的基础,也是其得以存在的关联域。
戏曲表演亦极其讲究习俗惯例,
戏曲角色的装扮、神态、动作、念白、
唱词等都有着相对固定的程式规范。
戏曲表演中虚拟的程式是随着不断增多的舞台演出实践而逐渐积累的,可以类比的是程式符号也深深地烙印在清代晋南
戏曲年画上,因此惯例也是不可或缺的关联域。依据
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关于符号与其所指事物之间有着或约定性、或相似性、或相关性等关系,可以将清代晋南
戏曲年画中惯例分为类象符号、指示符号和抽象符号三类。“当符号与其对象有共同性质、二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时,这种符号就是类象符号。”如出自兴昌画店的《白水滩》中背景环境的粗
折线以表示远处的高山,《水漫金山》中采用大面积
黑色为底并点缀不规则白色斑点以表示水面。“指示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没有相似性,没有共同特征,只是在物理上与对象有所联系,构成有机的一对。”如出自德隆画店的《闹书馆》中“四仙姑”右手一指幻化出四道美味的菜肴,用以象征神仙异于凡夫俗子的
高明法术。抽象符号“通过某种法规指称其对象,这种法规通常是一般观念的联想,致使该抽象符号被解释为指称那个对象。”如出自西芦曲印改良画店的《天河配》(一)中第三幅
图像在
牛郎和
织女之间描绘两只喜鹊,可以让广大民众很自然地联想到
七夕鹊桥相会,体会到
牛郎织女离别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