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傣族受到南传上座部
佛教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南传上座部
佛教成为
傣族人民生活当中须臾不能或缺的元素。信仰南传上座部
佛教村村都有
佛寺,
佛寺建筑一般由大殿、僧室、教房和廊亭等组成,覆钟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和藏经楼等,几乎都作为南传上座部
佛教的象征,成为
织锦佛幡的主要图案。在
傣族地区,
佛教在
傣族人民中不仅仅是一个
宗教信仰问题,而是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直接起着支配作用。孩子出生便注定是
佛教信徒,名字是
佛爷给取的,结婚、丧偶、生病、盖房都要请
佛爷来诵经。一年中有若干固定的
宗教节日,节日期间,全村寨男女老少都停止生产,参加
宗教活动。每个人的经济开支,很大一部分是用在
宗教上。
傣族人民的文化、教育,也全部发源于
佛教,掌握在
佛寺中,可以说,
佛教是支配
傣族人民生活的一股巨大力量。
傣族社会中,那些忠于
佛教、守
佛教规矩、经常赕佛和经常听经纳佛的人在政治上、生活中受到了尊重。
佛教宣扬出家当
僧侣是为了来世升入
天堂,因而,在
傣族地区一直沿袭和遵守这一准则——
傣族男子在七八岁必须入
佛寺为和尚。男子进
佛寺后要跟
佛爷学傣文、念佛经,接受基本戒律。每个男子必须入寺受沙弥戒(升为和尚),少则一、二年,多则一、二十年,然后才能还俗娶妻,这样才被认为是取得了真正人格的人,父母以此为荣。在
傣族地区,知识渊博、
造诣较深的
僧侣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还俗后往往被任命为基层头人、
文书或管理
宗教事务的人,均委以重任。没有当过和尚的人会受到社会的歧视,被视为没有知识的“生人”、“野人”,不仅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成年后连娶妻都十分困难。
傣族人民的生活与
佛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常说:“
傣族没有姓氏,但有共同的
宗教、佛主至上,人的生与死、贫与虽、主与奴,都是由佛主决定的”。因此,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行动,都要向佛神祈祷。
傣族人民把
佛爷看作神的化身,人世的主宰,遇到任何问题,都要请他
占卜。
傣族称
宗教祭祀活动叫“赕佛”,
佛幡是最起码的贡品;赕佛虔诚的人,在社会上拥有相当的地位,并受到众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