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韦忠仕、王品魁在《〈水书〉研究价值刍论》中将水族
古文字结构分为:图画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假借字,
象形、会意与指事结合造字,类似古汉字的水文字等6种。并且首次提出,水族
古文字具有
书法艺术的研究价值。1994年,韦宗林的水族
古文字书法作品,参加由国家民委、
中国书协和
中国美协在
北京共同举办的《
中华民族书画大展》,首开水族
古文字书法艺术的尝试与实践。1995年1月18日,韦宗林的水族
古文字书法作品(楹联)以及《古老而神秘的水族文字》一文在《
贵州日报》发表。文章认为,水族
古文字的产生在秦统一以前,与甲骨金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2月,韦宗林的《水文字
书法试探》发表在《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以后,被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995年4月,韦宗林、潘朝霖完成了国家“九五”时期艺术
学科重点科研课题子课题《
中国民族文字与
书法宝典•水族篇》的科研任务。1999年,韦宗林发表《水族
古文字“反书”的成因》。2001年10月,由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韦宗林、潘朝霖撰写的《
中国民族文字与
书法宝典•水族文字与
书法》。以上文章从
中国文字
书法字体发展的角度审视,认为水族
古文字产生于秦以前,是从中华
古文字的母体乃至从殷墟
甲骨文字中部分分化出来的一种文字。秦汉以后在自己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成为自己体系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