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学中重点区分了需要和需求这两个概念,意思是说很多的需求是可以被
创造的。事实上,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随处可见这种需求的
创造。比如公交车站台上巨大的电影和手机广告,比如地铁运行过程中隧道内利用列车与隧道的相对速度和人眼的感受迟滞性而制作的隧道酷媒。十年前结婚是和买车没有什么联系的,而现在如果要结婚,一般来说不买车是娶不到媳妇的。人们真的对小轿车有如此强烈的需要吗?恐怕未必,许多人买车后就放在家里,也不怎么开,不舍得油钱和保养费,有些人则买了后悔,汽车成了自己生活的
累赘。但人们为什么会对小轿车产生出如此的需求呢?不得不说这是汽车生产商营销的成功。90年代以来,在几乎所有的媒介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或者是空无一人的城市大道上,一辆崭新的某品牌高档汽车疾驰,蓝天白云,
青山绿水,还有曼妙的女子那倾慕的
眼神”这类广告的宣传。虽然在生活中,恐怕买车的人没有几个能够享受到广告中自由奔驰的感受,而更多体会的是拥堵的路面和透支的消费,更有甚者提出这样的对车的戏谑和反思——“买得起未必开得起,开得起未必停得起,停得起未必养得起,养得起未必比得起,比得起也鄙视你”,最后一句“鄙视你”指的是21世纪以来,在环保主义思想盛行的今天,开车
出行已经是“
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的重点批判对象。但是无论如何,广告成功了。与汽车的成功范例可以相提并论的是“手机之王”——
苹果系列的推广营销。
苹果系列是手机中卖得最贵的,同时也是卖得最好的。但如果从其性能角度而言,未必就比其他品牌高出许多,但是为何市场的份额却如此令人惊叹呢?这里面同样渗透着营销中最核心的方法——概念营销。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手机的功能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电话、短信、微信、微博、拍照、闹铃、日历等,但是手机所有的功能却是几十个,从功能角度而言是冗余的。所以,如果只是从功能的角度来吸引消费者是远远不够的。乔布斯团队为
苹果系列产品量身定制的概念是“创新”、“身份”、“潮流”,乔布斯本人也因为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广受世人膜拜和关注。令人咋舌的是,
苹果系列产品的每一次推广都能在
苹果迷中引起很大的轰动,在不少的论坛和网络聊天工具中热衷于讨论
苹果产品的新动态,甚至对乔布斯的话语倒背如流,视之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用以指导自己
未来的生活。使用
苹果系列产品同样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很多人为了获得这种身份认同,宁愿省吃俭用几个月也要买下一款最新的
苹果手机。
苹果手机之所以能够代表一种高贵和潮流的身份就在于其所选择的高端路线的营销战略。与通过价格战等方式占领市场的传统思路不同,
苹果所走的高端路线即没有价格战“杀敌一千,自损七百”的惨烈,也没有被后来者轻松赶超的风险性。可以说,概念营销是当今营销领域中最先进而且也是最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