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知识图谱
云锦
龙袍
概述
这件
龙袍
料长17米,宽70厘米,在轻、薄、透的
绛色
蚕丝
地上,织有细腻流畅的
四合如意
云纹
,迎光看去,恰似一片
红光
缭绕的彩霞。就在这样薄如蝉翼的
纱罗
地上用
真金线
、
孔雀羽线
和
五彩
丝绒
盘织出
云龙
图案,其中主体
龙纹
是用活
孔雀
身上拔下的
羽绒
捻成线织成的。由于
羽绒
呈立绒状,闪烁着
宝石
般的七彩光泽,在薄薄的
纱地
上高高突起,有一种浮雕般的装饰效果,特别神奇。由于花地透薄,图案有浅浮雕的感觉,龙似乎就在这
霞光万道
、瑞气升腾的红云中游动。整个
袍料
鲜丽夺目,
金翠
辉映,这便是著名的已失传了三百多年的“
纱地妆花织金
”。这件
龙袍
料用“织成”的方法。17米多长的
袍料
,大约由1.8万根
经线
和约12万根的
纬线
组合,要求金彩衔接,花纹合一,拼接后天衣无缝。这其间既要考虑
织造
时间跨度大,温度、湿度对
织物
缩率的影响,也要考虑到艺人操作时
打纬
力度的不一致,导致
织物
密度
的大小变化。其难度之大、水平之高着实让人
叹为观止
。
十三陵
特区
定陵
博物馆随后又与研究所签订了一个大的复制
协议
,精选了19个品种,研究所均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5年起,研究所又为
十三陵定陵博物馆
复制了红四合
云纹
缎绣
十二章
衮服
等6件丝织
文物
。复制的袍服涉及到的
云锦
品种有
平纹
纱、
妆花纱
、
二经绞罗
、
四经绞罗
、
正反五枚缎
。其中
二经绞罗
技术已失传数百年。绣六章
黄素罗裳
出土于万历帝棺内,原件残破较为严重,
裙式
,由黄素罗制成。
黄素罗裳
采用了手工
织造
的
二经绞罗
和
平纹
素纱技术,
纱地
细密均匀,罗地绞合巧妙,其中
二经绞罗
是
云锦
工艺中较为独特的品种。通过这次复制工作,
南京
云锦
研究所首次使但闻其名,失传已久的罗
织造
技艺
得以恢复。
二经绞罗
和
四经绞罗
的恢复,说明研究所在传承
云锦
妆花
手工
织造
技艺
方面又迈了一大步。
-《云锦》王宝林
传承保护
概述
2006年12月5日,第一届
中国织锦工艺大师
、
中国
优秀
织锦
传承人评选正式掲晓。经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严格审定,共评选出
中国织锦工艺大师
17位、
中国
优秀
织锦
工艺传承人34位。其中,
南京
云锦
方面,
周双喜
、
张洪宝
、
胡德银
被评为“
中国织锦工艺大师
”,
王继胜
、
杨玉柱
被评为“
中国
优秀
织锦
工艺传承人”。
周双喜
、
张洪宝
、
杨玉柱
、
王继胜
四人同时也是
南京
云锦
研究所技术攻关小组的
骨干成员
。作为
国家文物局
古代
丝绸
文物
复制研究试验基地,
南京
云锦
研究所承担着抢救丝织
文物
、发掘
织造
技术的重任,长期从事着珍贵丝织
文物
的复制工作。
周双喜
、
张洪宝
、
杨玉柱
、
王继胜
在其中负责衣服
款式
、
纹饰
分布、
印染
颜色与
织造
工艺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目前,
南京
云锦
研究所已为
故宫博物院
、
十三陵定陵博物馆
、
太平天国
历史博物馆等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复制了一大批珍贵的丝织
文物
珍品。
-《云锦》王宝林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