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织锦源于巴人的手工纺织。古代巴人在父系
氏族时期就生活在鄂西清江流域,其纺织自古有之,《
华阳国志•巴志》:“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即巴子国),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麻仁皆纳贡之’。”《
后汉书•南蛮传》载:“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玉篇》释“幏”为蛮布,即蛮夷所输官以代税之布之称。汉
许慎《
说文解字》释“幏”为“南郡蛮夷賨布”。《
后汉书·南蛮传》中:“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板循蛮本地巴子国,其人称賨民,其布亦谓賨布。”因称赋税为“賨”,故曰“賨布”。由此可见,汉代“賨人”在
狩猎经济时期,賨布已成为纳贡之名品。到
隋代《隋书》云:“诸蛮多以
斑布为饰。”又记:“适雅唐楚州贡
孔雀布,谓华文如
孔雀,即南
斑布之类。”《南州异物志》:“五色
斑布,以丝布占贝木所作。”《南史·夷貊》载:“林邑国有古贝者,其华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布与纻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
斑布。”唐宋时以
土家族聚居于“九溪十八峒”又称其为“溪峒布”。《宋史•真宗本征》:“大中祥符五年,峒酉田仕琼等贡溪布。”明代土家先民被称为土蛮、土人、土民。《大明一统志》记:“土民喜五色
斑布。”《永顺府志•物产志》称:“
斑布,即土锦。”土妇善纺织,到清末至
民国时期又称为“土花”或“土锦”。土家锦以棉纱为经,各种颜色的
粗丝、棉、花绒线为纬,采用
通经断纬的方法,
纬线显出花纹,手工挑织而成。其
纹饰内容,最早传的是各种勾花,从四勾到单八勾、双八勾、单十二勾、二十四勾、直至四十八勾,由简及繁。后有
动物图案,如
猴子花、虎脚花、猫脚花、
燕子花、
锦鸡花、阳雀花、大蛇花、小蛇花等,这些都是来自于古老山区常见的
动物,进一步出现的是
植物类
图纹,如木兜花、白菜花、枫叶花、
莲花、梭罗花等。其后还有动
植物组合的
图纹和其他综合类
纹饰,如
龙凤呈祥、
凤穿牡丹、
鲤鱼跳龙门、福禄寿禧等。归纳起来,这些
纹饰大部分出现在“改土归流”之前,多是原始
古朴的传统
风格,而改土归流之后的衍生
纹饰,明显受到汉文字和古祥
纹样的影响。现在能收集到的
土家织锦图纹尚有120余种,足见其
纹饰内容的丰富、组织方式的多样以及题材的广泛。